公众版|医院版|英文版|返回引导页
 
医院新闻 首页 > 新闻中心 > 医院新闻

科室巡礼之一:十年磨一剑 扬帆再启航

来自:   发布时间:2018-04-19

编者按:为了丰富医院文化底蕴,筑牢发展根基,明确前进初心,医院今年开展科室巡礼系列活动,第一期让我们共同走进风湿病科。这是一个发展迅速、团队年轻有活力,获奖多、博士多、病人多的科室团队,通过此次巡礼,让你感受这个科室发展的历史、科研、特色、文化和人才队伍建设。接下来,希望更多科室积极提供宣传线索与宣传统战部联系。


十年磨一剑 扬帆再启航

——走进安徽省中医院风湿病科

 

这是一个年轻的医护团队,独立建科至今也不过十个年头,80后的年轻人占到了80%以上,这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科室,从最初的大内科中的偏居一隅,仅有一个治疗小组、几个人、十几张床位的科室,发展到如今拥有两个病区上百张床位、有一支获奖多、博士多、病人多的专业技术团队,现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国家药物临床试验认定专业,是全省规模最大、设备先进的以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为主的诊治风湿免疫性疾病的专业科室,同时也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中医痹病研究基地......这些成绩的取得,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安徽省中医院(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病科。 

有历史才有积淀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起初,安徽省中医院没有单独治疗风湿病的科室,1995左右在普内科里形成了第一支风湿专业组,仅有4名医师治疗风湿病患者,床位也只有10多张。后医院创三甲学科分化需要,医院成立内分泌风湿科,两个学科共用一个病区,床位发展到30张。200811月,在医院的支持下,风湿科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科室正式建科,搬入当时新投入使用的内科大楼十楼,单独一个病区,45张床位,由于病人需求量增加,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病床就住满了,床位经常供不应求,科室开始发展壮大。

从风湿正式建科至今短短的10年间,风湿病科团队紧紧抓住十二五的发展机遇,得到迅速发展2008年成功申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009年成功申报国家药物试验机构专业科室;2011年成功申报国家临床重点中医专科,再发展到成功申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安徽省重点实验室。2015年6月,风湿科搬迁至医院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大楼住院部的21至22层,由一个病区分为两个病区,由45张床位发展到100张床位。现有专业的风湿病科医师13名,专科护士24人。风湿病科由大起来逐渐发展到强起来,在全省乃至全国风湿病学界有了一席之地。

为什么风湿病科会发展的如此迅猛?“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提学科带头人刘健教授表示,安徽中医风湿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名医辈出,术有专长。他们吸取了北华佗、南新安的营养和精华,在学科发展中,他们也得到了全国各地各级各类专家的指导,正是这些在业内享有较高声誉的前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科室有着厚重的历史积淀,才使得今天的风湿病科有着稳步发展的底蕴和实力。

 

有科研  才有影响

安徽省中医院风湿病科研团队在进行大量文献研究、中医证候学调查,以及长期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在中医学理论和新安医学学术思想指导下,2000年,刘健教授首次提出类风湿关节炎“从脾论治”的观点,创立了痹病“脾虚”理论假说,提出了风湿病正气不足、痰瘀阻滞、血脉瘀阻的基本病机,奠定了创新性的研究基础。

多年来,风湿病科团队积极申报课题,主持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等重大项目,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提升了学科的影响力。积极与全国其他科研单位加强交流合作,不断提高自身科研水平,在类风湿关节炎“从脾论治”的基础、 临床与实验研究方面达到同行业研究的领先水平。在作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医院申报的支撑病种参加全国答辩,以及在重点学科、重点专科申报答辩、重点学科验收时,均以高分引起全国同行专家的关注。

在创新了类风湿关节炎中医病机理论基础上,该团队又制定了类风湿关节炎中医综合评价体系、制定了类风湿关节炎临床优化方案,开展了类风湿关节炎单病种质量管理,规范了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路径并推广使用,与省内外20余家医疗单位建立稳定的协作关系。研发了类风湿关节炎系列中药特色制剂并取得国家发明专利,如口服制剂新风胶囊(复方芪薏胶囊)、黄芩清热除痹胶囊、五味温通除痹胶囊,外用痹病泡洗方、熏蒸方等多个协定方,广泛运用于临床,疗效肯定。 取得了多项系列研究成果,承担国家级课题、省部级课题50余项,获得国家专利、省级科技成果25项,发表学术论文500多篇,SCI收录26篇,主编医学著作20部,荣获省部级及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奖励10余项

有特色  才有发展

说起这些年安徽省中医院风湿病科取得的发展成就,科主任黄传兵也指出,风湿病科除了有着厚重的历史积淀,过硬的科研实力,热情温馨的就医服务,以及团结敬业的医护团队外,还因为近年来,科室在医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抓住了中医大发展的机遇。中医药在治疗风湿病具有特色优势,中医药整体观念,新安医学固本培元,辨证论治,整体调节,个体化优势;治疗手段多样,内治外治相结合,药物非药物相结合,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中成药制剂疗效肯定,副作用小,适合患者长期服用;减少非甾体消炎药、激素、慢作用药物的用量,有效减轻西药所致的消化道损害等毒副反应;治疗费用相对较低,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受环境污染、竞争压力、工作节奏加快、生活方式改变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风湿类疾病谱发生很大改变,特别是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等风湿类疾病发病率明显上升,并呈年轻化趋势。有着独特理论体系和临床疗效的中医药,已成为预防、治疗诸多风湿免疫性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多年来,安徽省中医院风湿病科治疗团队提出类风湿关节炎“从脾论治”,确立“益气健脾,化湿通络”的治法,研制新风胶囊等系列院内制剂,对风湿病的治疗形成自己特色,采用分期论治,药物与非药物结合,内治与外治结合等疗法,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受到患者广泛赞誉。“特”和“专”促进了诊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正因如此,全国各地慕名前来的患者络绎不绝。

走进安徽省中医院风湿病科,干净整洁、温馨舒适的住院环境扑面而来,来风湿病科门诊看病的患者,不少是千里迢迢辗转到安徽合肥,冲着风湿病专家团队的名气而来。一般来说,来这里看病的人,大多是外面已经看了多家医院,或者是经人介绍、慕名而来的。“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褒奖。”风湿科团队非常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口碑”。  

翻开一本本泛黄的老病历及一封封患者写来的感谢信,好像看到他们满意的笑容,有几位病程十年以上的老病号、老朋友,给风湿病科医护人员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2001年1011日,这一天对于来自厦门的中学教师姚老师来说,是永远忘不了的日子,因为这一天,她与安徽省中医院风湿病科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姚老师患有类风湿关节炎3年有余,全身大小关节疼痛反复发作,曾到多所医院求医,始终无法得到控制,由于她还患有严重的胃溃疡,接受过胃次全切除术,术后又患重度贫血,已不能正常生活和工作,基本丧失劳动力,当时的她已被疾病折磨的痛苦不堪,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情越发严重。在万般焦急无奈的情况下,她的家人继续寻找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好的医院,经过多方打听到安徽合肥的安徽省中医院风湿病科。在吃了医生开的七副清热利湿、通络活血的中草药辅以新风胶囊才两天,姚老师便发现自己肿胀的双手手指变得柔软起来,能活动了,她感到了希望。从那以后,姚老师便成了风湿病科的铁杆中医粉,开始了往返合肥和厦门之间的就医之旅。如今,十多年过去了,如果不说,外人可能根本想象不到姚老师曾是个患有多种严重疾病的病人,她在家带孙子孙女享受天伦之乐之余,还经常出国旅游,参加各种活动,身体状态现在已与正常人无异。现在在厦门,只要遇上患有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友,姚老师都会很热情地给他们介绍到安徽省中医院风湿病科诊治。

还有一位女性患者杨某,在20多年前出现反复四肢大小关节肿痛,发热,腰酸乏力,双下肢水肿,辗转多家医院治疗,经外院检查诊断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高血压病等多种疾病,她在口服泼尼松等治疗后,仍双手关节疼痛,反复低热,乏力腰酸,双下肢水肿,夜寐多梦易醒,自汗盗汗明显,伴心慌、胸闷。经安徽省中医院风湿病科诊断其为“阴阳毒”,辨证属“阴虚内热证”,给予养阴清热,活血通络,养心安神之剂口服。长期予该患者中药辨证施治,发挥中医药扶正固本、改善体质、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优势,同时逐渐减停糖皮质激素。后来,杨某病情得到良好控制,不仅能正常生活工作,还结婚生子,如今,她已经成功升级成杨奶奶啦。

2005年10月,一位年轻的小伙子刘某,反复腰背骶部僵痛1年,颈部、背部、腰部活动受限,外院诊断“强直性脊柱炎”,消炎止痛等药物治疗后仍腰部僵痛不适,天气变化时常加重,容易疲劳乏力,情绪低落。后来还出现“胃溃疡”疾病,没法继续使用消炎止痛药物。他的一位邻居在风湿病科治疗效果满意,遂带他来到风湿病科门诊,就诊时患者腰背骶部僵痛,脊柱各方向活动不利,胃脘不适,泛酸,舌质淡,苔薄,脉细。风湿病科在治疗中予该患者中药辨证施方治疗,予健脾通络之中药汤剂口服调治,配合使用有健脾益气通络除痹之效的院内制剂“新风胶囊”,配合饮食调摄,鼓励患者坚持脊柱功能锻炼。小伙子辞掉南方外企高薪聘请,留在了合肥一家外企公司工作,10多年来一直在风湿病科定期门诊随访,症状控制良好,现脊柱活动自如,正常生活和工作,现在已经幸福地当上两个孩子的爸爸,还成为这家公司的技术高管。

“心热似火如家人、医术精湛高尚”、“医术精湛、精心护理”、“仁心仁术、德艺双馨”......患者赠送的一面面锦旗似乎在诉说着一个个感动人心的故事。现在的每一天风湿病科门诊门庭若市,前来求医问诊的患者络绎不绝,就连远隔重洋的许多外国患者也专门前来求诊,这样感人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患者的一句句肯定、鼓励、感谢和信任,就是风湿病科全体医护人员前进的最大动力。

有文化  才有力量

人聚在一起只能称为人群,心聚在一起才能称做团队。风湿病科每年举行1-2次国内范围内学术讲座及技术培训,每周一次业务讲座,在全科大力提倡努力学习、苦练基本功,建设一支技术精良的队伍,医护团结协作,保证高水平的救治病人。

“在我们科,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团队力量的强大,比如说在每年的冬病夏治时早上六点所有成员都到场开始为患者们治疗,医护之间合作的很好,分工明确,忙而不乱;我们的两个病区的护理部虽处在两个楼层,但彼此之间,相互协调,有困难互相帮助。”风湿病科护士长如是说到,“更让人暖心的是,我们科室的人情味很浓,同事之间有喜同喜,有困难疾病则慰问看望,我感觉自己身为这个集体中的一员很幸福。”

是的,在这里既有严格管理,又有团结协作,群策群力,既有紧张工作、奋力拼搏,又有互敬互爱,关心帮助。科兴我荣,他们长期在一起工作相处,已亲如一家,坚如战友。不仅对同事,对待患者他们更是视如亲人,宾至如归,用心诊治。

“住在风湿科,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里的医护人员都非常辛苦,特别敬业,医生护士每天上班早、下班晚,早上7点半已经开始工作,并且经常很迟都下不了班,对我们很耐心细致,治疗效果好。”采访中,一位住院患者这样描述道。

为了及早控制病情,达到更为满意的治疗效果,对病情重视早、上班早、查房早已成为风湿病科医务人员工作的常态。走进风湿病科,服务已不仅仅是一个微笑,一声问候,而是渗透进每个患者心中的温暖,患者需要的,就是他们要做的。以己之力,排病患所困;长留己心,解病患之惑,一切的一切,都来源于风湿病科所有医护人员所坚持的细致、专业,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职业操守。

科室坚持以"情系患者用心沟通"的文化理念,让患者处处都能感受到浓浓的人文关怀与温情。设置健康教育专区,普及健康知识。开辟护患沟通园地,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更勤沟通,做好饮食精神调摄,指导患者做功能锻炼,如关节操,站式及坐式八段锦等。为了更好的服务患者,科室还建立了风湿病科医患交流微信群,没有人要求他们,他们用的是自己的工作之余的时间去与病患交流,没有任何报酬,有的只是自己那颗为人排忧解难的心。在微信交流群中,他们与病患亲切交流,准确及时的回答病患的问题,让他们即使身在风湿科的千里之外,心中依旧能够感受到这些尽职尽责的白衣战士们给他们带来的温暖。

有人才  才有砥柱

人才团队的建设和品牌的打造,使科室一步步发展壮大。学科带头人刘健教授为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安徽省名中医,主持承担过多项国家级、省部级以上的中医药科研课题,并多次获奖。科主任黄传兵为医学博士,曾在江苏省中医院、南京鼓楼医院学习2年余,为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安徽省卫生厅、省中医药管理局第层次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安徽省卫生厅第三批名医工作室培养对象。在他们的带领下,科室现有主任医师(教授)4名,副主任医师(副教授)4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1名,博士研究生导师1名,博士后1名,博士9名,硕士6名,是一支经验丰富、梯队合理的队伍。

在从事繁重的医疗、科研和科室管理工作的同时,风湿病科团队还注重做好“传帮带”。科室现为安徽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安徽中医药大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点,现已培养博士后1名、博士12名、硕士25名;并承担安徽中医药大学本科教学任务,主编、参编教材;负责全省中医风湿病继续教育,每年举办举办国家级或省级中医风湿病继续教育班。此外,还经常开展风湿病教育进社区活动,协助培训社区专科医生。为了促使年轻医生快速成长,他们根据每一位医师的专长和特点,指导确定专业方向,按需轮流派出学习和深造,还邀请国内著名专家来科讲学指导。在这样的氛围和环境下,使每位医生业务能力和水平都得到提高,专科诊疗技术具备了更多亮点。近年来,该科更是加强与国内外的合作与交流,加强与国际合作平台交流,建立起数据中心和标本库,科室专家还在世中联、中华中医药学会担任重要职务。

如今的安徽省中医院风湿病科,处处焕发着勃勃生机。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以人为本的医疗理念、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优势,优质的护理服务,让这里成为患者健康的家园,重启生命的绿洲。

党的十九大描绘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美好蓝图。“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把蓝图变为现实,没有捷径可走,唯有踏踏实实干好工作、认认真真抓好落实,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展望未来,安徽省中医院风湿病科团队充满信心,医疗工作稳中求进,教学科研齐头并进,学科建设强力推进,与国家发展同步,争取在十三五末再有更高质量的提升,他们必将继承优良传统,紧紧围绕健康中国建设,为学科谋发展,为百姓谋幸福,将始终专注自身发展,结合地域发展特色,本着打造精品特色的雄心与责任,在改革道路上勇于实践,铺就一条真正惠及人民的健康之路。

鲁燕玲 王桂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