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主任桂金贵在儿科工作三十余年,一年诊治患儿2.5万,这位在有些人眼中的“怪医生”,却深受患儿家长信任——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主任、中医儿科学教研室主任、副主任医师桂金贵在儿科工作了三十多年。“用中医方法为孩子医治,家长们都很信任我。”,在被问到他这些年取得的成绩时,桂金贵这样回答。虽然没有被授予过多荣誉,但他在患儿家长中却赢得了不少口碑。
对中医情有独钟
大学时,因为病毒性心肌炎、三次心力衰竭,多次面临病危,桂金贵不得不休学治疗。从那时起,他就下定决心好好学中医,做一名好医生。他常说,是党和政府给了他第二次生命,他要立志学好中医,为患者服务。
桂金贵说自己最宝贵的财富,就是这些年写下的30多万字的学习笔记。这些破破烂烂、脏旧发黄的纸片是他心目中的宝。这些笔记是他多年来积累的临床经验。“我也不是神”,桂金贵说自己从学校就开始学习中医,临床中更注重经验的积累,他常把患儿称为自己的老师。
“我们找桂主任看,就是想吃中药,因为中药副作用小。”这是患儿家属们经常说的一句话。翻开桂金贵写的门诊病历,开出的处方基本上都是中药方。
儿科外感热病多,起病急、高烧不退的情况很多。桂金贵就带领科室的同志查资料、寻经典、访名家,总结出了一套以刮痧、推拿等中医手法治疗为主、内服中药为辅的处置方案。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是儿童在冬季的多发病,也是困扰家长和儿科医生的老难题。十多年前,桂金贵根据小儿腠理疏薄、稚阴未长、稚阳未充的生理特点,结合古人经验,大力推行冬病夏治方法,并经过总结和优化,形成了适合当地儿童体质特点的、以背腧穴为主的九穴贴敷治疗方案。目前已经有1万多人次接受了这种方法的治疗。
2008年3月,安徽阜阳地区爆发儿童手足口病疫情,引发了当地居民的恐慌。桂金贵作为安徽省中医药管理局手足口病专家组成员,主动请缨奔赴一线,作为阜阳地区亳州市华佗中医院手足口病防治首席专家,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对轻症患者采取中医清热解毒利湿方法,促进患者痊愈。为了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观察治疗反应,他每隔1小时就为患儿测体温、血压,观察患者精神状态、手足和口腔疱疹,由此积累了3000多份临床资料,为后期制定安徽省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手足口病防治方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安徽实行新医改后,桂金贵所在的科室对口支援安徽省合肥市五里墩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他在社区出诊3年多的时间里,诊治患儿近万人次。“我们又多了一个找桂主任的途径。”桂金贵在社区坐诊后,极大方便了患儿就近看病。
“光靠我一个人解决不了大问题”,于是桂金贵一边坚持出诊,一边在社区带徒,为儿科人才“造血”。此外,他还根据社区特点,拟定社区儿科门诊的建设方案,逐步推进。现在五里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儿科门诊也发展得红红火火。
桂金贵经常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集体的力量才是无穷的。他在学科建设中,从中医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培训做起,坚持每周一方、每周一技的培养,通过点点滴滴的积累,把科室建成了真正的中医儿科。看到科里其他医生的门诊量在一天天地提升,他开心地笑了。桂金贵希望家长带患儿来看病,是从慕某个人之名到慕科室之名,再到慕医院之名。
“不近人情”的怪医生
今年2月12日早上六点,桂金贵像往常一样拿起妻子准备的盒饭去门诊上班。这时,他的手机突然响了起来,电话里传出妹妹急促的声音:“哥,妈妈早晨起来手脚突然不能动了,也不会讲话了,你赶快回来。”这怎么办啊,自己门诊的号全部预约出去了,这里面还有很多外地患者。桂金贵的脑子里一会儿想到患儿家长渴望救助的眼神,一会儿想到老母亲可怜地躺在床上。经过短暂的思想斗争,他在电话中嘱咐家人抢救治疗母亲,自己还是选择留在医院把患者看完。
每周四天门诊,桂金贵一年能接待两万五千多位患儿。早晨7点开诊,中午在诊室吃自己带的盒饭,晚上经常门诊到七八点,几十年如一日,他一直这样坚持着。
这天,桂金贵送走最后一位门诊患者已经是晚上7点50分了,他关上电脑拖着疲惫的身体准备离开。还没出门,就听见门口一男一女兴奋地说:“还好,桂主任没走。”患者都知道,只要桂金贵没离开办公室,来就诊就不会被拒绝。原来这一男一女是一对夫妻,他们的宝宝发烧三四天了,并逐渐陷入昏迷。桂金贵检查后初步诊断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并耐心为夫妻二人介绍治疗方案。送走他们时已经是晚上10点多了。
门诊有再多病人桂金贵都会耐心接诊,看完病后,他还会告诉家长怎么用中医保健,比如患儿经常感冒,他会在自己身上演示按压迎香穴,让父母在家帮助孩子按摩。
对于患儿家长的问题,桂金贵从不嫌烦,还会十分耐心地解答。但是有些情况,桂金贵绝不会多费口舌商量。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如果有人想找熟人在桂金贵的门诊插个队,对方会委婉地摇摇头说:“不行,老桂怪得很。”
治愈了那么多患儿,桂金贵自己却饱受颈椎病、痛风的折磨。在他眼中,治病救人远比自己和家人更重要。有人说桂金贵不近人情,但在患儿家长眼中,他却是最亲近的人。(陈小飞)
载中国中医药报2017年8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