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近4年风雨,糖尿病学界两大指南《糖尿病前期中医药循证临床实践指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终于在《中医杂志》上揭开了神秘面纱。
中医药标准化是推进中医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重要举措,对引领和支撑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意义重大。未来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重点之一就是制定中医临床实践指南,其目的在于促进临床实践的规范性,提高临床治疗方案的一致性,保障并提高临床疗效,降低医疗费用。中医药标准的制定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制定的一般原则,同时兼顾中医学传统的传承及研究模式,万万不可生搬硬套西医标准制定流程,而是需要加以改良,体现中医学科自身独有的特点和规律。
两部指南的“修炼”过程是这样的:首先,要了解制定指南的背景、适用范围,组建指南工作组,也要关注一个细节,若之前已经有了本指南,制定称为修订指南,若无则称为制定指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指南》之前是没有颁布的,因此是制定新指南。其次,要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论著及相关医学论文等,并严格评价其诊断、治疗和临床疗效。对收集的356篇资料数据,通过文献评价工具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基于证据体的临床研究证据分级标准,形成证据推荐级别,完成指南草稿编写。经全国医、教、研机构的30位专家评议咨询后,汇总意见形成初稿,再经多轮专家论证会,采用专家共识法,形成评价初稿。再次,评价初稿进入10家医疗机构进行200例临床病例观察,根据200份病例的一致性测试报告,形成评价修订稿。最后,评价修订稿经10位同行专家、4位相关专业专家及2名患者的函审,汇总函审专家意见进行再次修订,形成意见汇总表,汇同指南稿报糖尿病分会审核,通过后形成本指南。
指南的正式发布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炼成”。指南要“落地生根”,还需进一步“修炼”。目前,已通过网络媒体、学术会议、继续教育学习班、宣传手册等多种方式向同行、患者进行推广。如宣传手册就制定了医生版和患者版两个版本,便于不同人群的认识和学习。同时,通过调查问卷,征集医生、患者、医疗卫生监督管理机构中对指南实用性、科普性、权威性等方面的建议,更加有利于今后标准的修订。
(赵进东/文 裴露琼/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