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房临床教学模式构建
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培养为重心,其目标是培养专业型高层次临床中医师,其必要前提是学好中药。如何使中医住院医师学好中药,用好中药?参加规范化培训的中医住院医师虽然经过临床实习阶段的训练之后具备了一定的中药相关知识,但远远不能满足临床工作的要求,切实加强中医住培医师识药用药能力成为当前中药临床教学十分紧迫的课题。中药房10余年来的教学实践和积极探索,已建立起一套合理、系统、目标明确的中医住培医师培训体系和临床思维能力特色培养方案。
一、结合临床实际,编写规培教材
中药是我国人民经过几千年的不断实践积累下来的传统经验总结,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健康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药专业是指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专业学科,是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其内容更是中医药类专业的必修课程。在中药教学的过程中,以中药的“望、闻、问、切”为基本教学模式的规培教材编写对识药、知药、用药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药学历史源远流长,内容浩博,目前有关中药类书籍数量众多、门类繁杂,同类书籍所载内容不一,缺少统一标准,对中药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也不利于中药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流衔接。基于此,中药房在药学部和临床教学部的指导和帮助下,编撰了此版教材。规培教材以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中药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为蓝本,广泛收集资料,推敲整合,丰富书本枝干,尽力做到重点突出,阐述详尽,条理清晰易懂,内容准确考究。对同版各相关教材进行了删重择要,旨在更好的指导学习者的中药学习,培养从业人员具备中药鉴定学、中药学、中药炮制学、方剂学等从识到用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规培教材共分前言、入科教育、各科总论、各科汇编、附录五部分。规培教材共收载临床常用中药300味,按主要功效分为19章加以介绍,包括药物的处方用名,来源,性状及显微鉴别、性味归经、 功效、主治、炮制方法、质量要求、炮制作用、用法用量等内容。此外,本书为便于临床教学,另附“重点方剂100首”,简要介绍其组成、功用及主治。本教材将中药和方剂结合,目的在于广大学习者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便学习者对中药与方剂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及医院中药房出科考试模拟试卷。
二、加强入科教育,构建规范化模式
医院中药房是安徽省工人先锋号、青年文明号部门,是安徽省规模最大的标准化中药房,也是安徽省中医院药学部重要的服务窗口之一,承担着全院的中药处方调配以及中医药学科多种专业的进修、轮转、规培、实习、见习等的带教工作。目前中药房有在岗员工29名,其中国家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2名,研究生以上学历者6名,高级技术职称人员2名,中级技术职称人员10名。中药临床教学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经验丰富,擅于利用中药的“望、闻、问、切”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对中药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在中医中药理论指导下,提高中药的辨识、药性的理解与掌握及应用能力,提高中医药人员专业素养。
为规范中医规培生的管理,中药房从职业道德规范、建立规培工作制度、规范培训学习制度、细化出科要求、严格考核制度等五个方面对规培生进行管理和规范。
三、提倡全新的“中药的望闻问切”理论
中医药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生活实践和医疗实践活动的结果。中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了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即四诊,它概括了中医诊断理论的精髓。人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药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中药作为中医治病的重要武器,千百年来,中药的应用也都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通过与中医传统理论的紧密结合,运用望、闻、问、切感知认识中药的学习方法可谓发前人之所未备。望,观其形、色;闻,嗅其气味;问,入门乃须口尝;切,用手之感觉。中药的来源、形状、质地、颜色、气味等性状特征及用药部位与中药性味归经、功效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学习过程中,运用中药的“望闻问切”理论和方法,探索分析这些关系,寻求其中的规律,中药房培养中医临床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特色之一,对于更好地在临床中应用中药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6年并就“中药的望、闻、问、切——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之中药房临床教学模式构建”在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高峰论坛大会进行交流并被评为优秀论文。
(中药房 朋汤义/文图 张依帆/编发)
参加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高峰论坛
中药临床教师擅于利用中药的“望、闻、问、切”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对中药的感性认识,提高中医药人员专业素养
中药临床药师培养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资源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