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老师是“园丁”,用知识浇灌着祖国的花朵;都说老师是“蜡烛”,燃烧着自己,却照亮着学生;都说老师是那“三月的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而我们安中医也有着这么一群可敬的人,他们是医院里治病救人的白衣天使,他们也是这三尺讲台上呕心沥血的老师。
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医学院校的老师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理想信念为学生做好人生的指明灯。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的临床带教老师要加强自己的理想信念,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并用实际行动“润物细无声”,引导医学生到人民需要的地方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现阶段,我国卫生资源数量有限,卫生服务供不应求,卫生人才队伍需要不断的壮大和发展,尤其是基层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缺乏的局面较为严重,不仅制约了分级诊疗政策的执行还影响了基层人民卫生服务的可及性。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治病救人、磨砺医术的战场不仅在三甲大医院,也在基层和边远地区默默无闻的医疗机构中。我院临床医生无惧艰苦的自然条件主动请缨援藏,以自己的医术践行服务边疆群众,为学生树立了榜样。这是我们安中医的临床老师在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
医生这个职业被誉为“白衣天使”,源于他们治病救人、敬畏生命的职业道德情操。但是由于复杂的社会原因,医患关系紧张的局面日趋严峻,“医闹”和“伤医”事件频发。在这种社会环境种,很多医生“寒了心”会用消极的心态去看待病人,作为一名老师不能将这种不良风气带给学生,应注重自身道德修养,以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为学生做好示范作用。我院的国医大师们,在退休之后本该颐养天年,却放弃安逸的生活,不吝惜自己的医术,将毕生所学传承给年轻一代,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在门诊为病人看病,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者着“医者的誓言”——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这是我们安中医的老前辈们在用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照亮年轻一代前进的道路。
医学教育属于终身教育,作为医者的我们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的完成自己的使命——救死扶伤,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作为全国中医临床教学实训基地,不仅承担着学校本科生的临床理论和实践教学,还承担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及全省其他中医院的卫生技术人员培训工作。而作为要承担着大量临床教学任务的医院的一名医生,他的角色不仅仅是病人眼中妙手回春的“济世者”,也是医学生眼中孜孜不倦的“传道人”。他们不仅仅是医学知识、医学技术的培训者,也是传播人文精神和树立学生价值观的人生导师。这就要求我们的临床带教老师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加强自己的理论知识学习、掌握扎实的医学技能,还要关注医学前沿,跟得上医学发展的步伐,用自己扎实的学识为学生“传道”、 “授业”、“解惑”。为了增加我院临床老师的岗位胜任力,医院加大投入引进了外科微创手术模拟训练系统和中医辨证思维训练系统,用来提高老师和学生的临床技能。不仅如此,我院在新教师准入方面也实施严格的审查制度,除了条件审核之外,还在新老师授课之前反复组织培训和试讲,直至授课老师通过医院教学督导专家的评审才能参加正式的教学工作。这是我们安中医的临床老师以自己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功底来反哺本科教学。
老师不仅是学习的发动者、组织者和考核者,同时也在师生关系中扮演着“父母”“朋友”的角色。因此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绝不仅仅是理性的知识的传授者和接受者,老师应该用慈爱、尊敬、理解和宽容的品质来培育学生。“大医精诚,医者仁心”是对我们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医学院校的老师,更应该怀着一颗仁爱之心对待学生,言传身教地培育新一代杏林之才。在我院日常临床教学工作中,老师与学生关系相处融洽,在工作中配合默契,在生活中和睦友爱,不管是医术上的教导、生活上的帮助还是学生迷茫时指引,老师们从不吝惜自己的爱心,呵护着每一个成长中的学生。“仁心仁术,博学博爱”的院训,激励着我院每一名工作人员加强自身修养和自我行为的约束,并营造了良好的医院文化氛围,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医生老师们更能以自己的仁爱之心来教导学生。
习近平总书记说“好老师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在教育改革发展中锻炼成长起来的”。在日后的临床教学工作中,临床教学部的管理人员和各个教研室的老师们,会不忘初心,持之以恒的严格要求自己,将“四有老师”的要求内化为的坚定的信念,践行“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行为规范,做到知行合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诚教导和服务学生。春蚕到死丝方尽,安中知行伴行知。
(临床教学办 耿晴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