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版|医院版|英文版|返回引导页
 
医院新闻 首页 > 新闻中心 > 医院新闻

妙手,除肛肠病痛,仁心,以厚德载医

来自:   发布时间:2015-06-30

妙手,除肛肠病痛,仁心,以厚德载医

——记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肛肠科主任王建民

    他是“全国中医肛肠学科名医”;他是“安徽省名中医”;他是“安徽中医药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十佳职工”、“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优秀党支部书记”、“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优秀科主任”获得者;他是同事眼中的“工作狂人”,百姓心中的神医;三十多年来,由他主持的科研课题获多项省、市科技进步奖项,所在的学科被评为“安徽省临床重点特色专科”,他就是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肛肠科主任王建民。

    兢兢业业的“工作狂人”,爱病人胜过自己

    王建民1977年考入安徽中医学院。自1982年毕业后,便一直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肛肠科工作,主要致力于肛肠疾病的防治研究。肛肠科的患者多、手术多、工作繁重是众所周知的,他这一干就是三十多个年头,却从不抱怨,反而乐在其中。现在已是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肛肠科主任的他在工作上仍是兢兢业业,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让科室里的每一位同事肃然起敬。

    每天早上8点不到,王主任的办公室门口就挤满了慕名而来的患者,如果来迟一点,就要等他从手术台上下来才能就诊。赶上手术多的时候,就诊者甚至要等到下午下班以后。考虑到很多患者是从外地赶来,看一次病不容易,为了尽量让每一个来的患者都能看上病,王主任就提前了上班时间,每天早上7点准时到办公室开始忙碌的一天。他耐心对待每一个就诊患者,详细询问患者的状况,尽力为患者们排忧解难。不管是同事还是就诊者,对王主任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太忙了!

    去年,王主任因多年积劳,腹股沟斜疝病发。一开始他因放心不下自己的病人,也自认为这个病不是那么严重,就拖着。但是这个病如果一直拖下去,后果就会非常严重!后来在外科医生的多次劝说和建议下,他才同意进行了修补手术。王主任手术住院期间,好多病人明确指出要等着他回来再做手术,躺在病床上的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出院时医生交代他必须休息一个月以上,否则引起补片脱落,有二次手术可能。但是出院没几天,他不顾外科医生叮嘱,毅然回到了工作岗位,并亲自上台给病人做手术。此时的他由于伤口未痊愈,一天只能作一到两台手术,然而这一台手术所消耗的精力要比原来十台还要多,经常看到手术台上的他头上豆大的汗珠不停的往下淌。他的伤口在大腿根部,站久了就疼的厉害,一台手术结束后,只能靠助手扶着他,才能慢慢走到麻醉科值班室休息一会儿,等下一台手术的患者麻醉打好了,再由助手扶到手术台上,接着工作。看到如此劳累的他,同事打趣地问他“你都是科主任了还这么拼?”这时,他淡淡一笑“这是我的本职工作,有病人来找我,我就要对他负责到底。”

    手术室的同事们清楚地记得,王主任手术最多的一天能多达16台!手术多的时候,往往是两台手术同时进行,手术间错开,做这个手术的时候另一个手术间的病人就开始麻醉,身边的助手换了一拨又一拨,但他始终坚持站在手术台上。中午短暂的休息时间,他实在是太累了,就靠在手术室的墙角,趴在凳子上打盹一会。往往最后一台手术结束,已经是晚上6点多了。

    前几天,一位来自阜阳的坏死性筋膜炎患者,夜里1点左右通过急诊入住我科,当时病情非常危险。王主任接到求助电话,立马从家赶来,在了解病人情况后,迅速进行术前准备,连夜给病人进行手术,手术结束已是凌晨5点多。一想距离上班时间也就一个多小时,他干脆就躺在办公室椅子上休息了。7点一到,他就像平时一样以饱满的热情去给病人看病了。同事们私下里给他取了一个“工作狂人”的雅号,同时,也都以他为学习的榜样。

    温暖细心的“亲人”,最爱患者灿烂的笑容

    王主任一直以来都视病人为亲人,以自己的行为感动着接诊的每一位患者。肛肠科由于病人太多,时常出现病人想住院却没病床的情况。因此,就有病人因想住院住不上而不满,甚至争吵。很多次,看到这种情况,他就将自己的办公室空出地方给患者加床,让患者能尽早接受手术治疗,减少等待的煎熬。病人的生活用品就摆在他办公桌上、椅子上,地上也堆满了生活用品。有时候,病人药水挂完了,他看到立马像陪护家属一样,去喊护士来给病人换水。他说这是一种对病人关心的本能,是每一个临床医务工作者都应该有的修养。

    每周六上午是王主任的门诊时间,肛肠科门诊慢性肠炎病人特别多,而且大多数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抑郁,这是慢性病常并发的心理问题。每次接诊时,慢性肠炎患者的问题都特别多和琐碎,常常超过正常的接诊时间,但是他总是耐心的听病人说每一句话,还不厌其烦一一回答病人的问题。不管病人再多,他都坚持看完才下班,上午的门诊经常加班到下午2点钟,不仅饭顾不上吃,连厕所也顾不上去。每次门诊结束,他都会说一句:“终于可以上厕所了!”

    每次给患者做检查时,他都会扶一把;每次患者进手术室前,他都会握着患者的手说“放心,有我在”;每次给患者换药时,他都动作轻盈,就怕给患者造成任何一点痛苦,同时用鼓励和安慰陪患者度过疼痛期。他说“患者过来看病已经深受痛苦,医生一个亲切的笑脸、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温暖的问候语、一个搀扶的细心动作、一次力所能及的帮助,本身就是对症良药,甚至救人一命”。

    一次门诊,一个病人痔疮出血很严重,已经有明显的贫血症状,他建议病人立即住院手术,那个病人很急切的问手术费用大概多少,得知答案后,病人低头自言自语说,再忍忍可能会好点,原来这个病人是下岗工人,低保户,还有三个女儿在上学,家里贫困如洗,所以有病一直拖。但是据他经验判断,如果这个病人再这样出血,可能会有严重后果,甚至致命。于是,他自己出钱给病人办了住院,血是人身体的生命支撑,他不忍心看病人再多留一滴血,于是下了门诊后,他饭没顾得吃,就给这个病人做了急诊痔剥扎手术,手术顺利,最后还尽最大可能的减免了这位患者的费用,患者出院的时候几次落下感激的泪水......

    选择了这个职业,就选择了奉献。时光荏苒,他在这个平凡而又无比神圣的岗位上辛勤耕耘30多年后,他也取得了组织和群众的广泛认可, 在肛肠科室办公室里,“堆”着很多病人送来的锦旗和表扬信,之所以“堆”着是因为一方面病人送的锦旗太多,另一方面王主任认为“这一切都是他该做的,只要看到病人疾苦缓解后脸上露出的灿烂笑容,他就知足了”,所以他从未让人把这些旌旗整理挂上,他的心思只放在诊治患者。

    科室发展的“领头雁”,积极研究创新发展

    王建民作为安徽省肛肠领域学术和技术权威,多年来坚持科研指导临床,把关全省肛肠领域诊疗质量,不断加强肛肠疾病学科之间的交流以及内涵建设,提高规范化诊疗水平,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思想,勇于思考,开拓创新,在我省肛肠学界成功创造了多项省内第一。2014年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肛肠科成为安徽省肛肠疾病质量控制中心,许多复杂的疑难病例从全省各市不断转来。对待每一例疑难杂症,王主任都加倍仔细,认真接诊。

    记得有一个从县市转来的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在当地县医院开刀后随即复发,随后转到上海医院求医,结果还是没有达到理想效果,后经朋友介绍来到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肛肠科,王主任在接诊后,首先给患者仔细分析了这个病的特点,让患者全面了解自己的病情的同时也安抚了患者及家属的情绪。然后积极跟患者沟通,认真讲解手术方案和术后存在的复发风险等。患者及家属被他熟练掌握的专业知识折服,被他的认真负责感动,接受了高位复杂性肛瘘切挂术,手术非常顺利,至今未复发。“跑到上海求名医,其实我们安徽本地就有神医!”患者在出院时对王主任竖起了大拇指。

    作为一名医生,王主任很善于对疑难病例的讨论和总结,并在讨论总结中切实提高科室医务人员的临床诊断思维和技能,不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提升科室的整体医疗服务能力。在平时工作中,他不断教导我们“提高专业技能才是硬道理,只有通过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才能履行自己的职责,赢得患者的信任”。 

    2014年8月,一个年轻小伙从县医院以“畸胎瘤”转过来,王主任看到患者创面后,凭丰富的临床经验,怀疑之前诊断的正确性。于是他先给患者做扩创引流,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痛苦后,进一步给患者做全面的术前检查,仔细鉴别分析,并召集医院相关科室的主任一起会诊讨论手术方案,最后得出“尾肠囊肿”的诊断。这是一种稀少病例,但是在他精湛的医术和严谨的态度下,给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患者顺利出院,预后良好。        

    现今王建民已在我省肛肠学界已成为领军人物,但他仍然坚持勤读书、勤笔记,每年都要阅读大量的专业论文,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活动,时刻关注业界新技术、新理论的发展,并在肛肠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通过不断学习,不断科研创新,他自主研发药物白竭散,在促进肛肠疾病术后创面愈合有较好的疗效,通过阅读文献和总结前人经验,总结出灌肠1号,灌肠2号方对慢性肠炎病人疗效显著。他在我省首先开展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PPH)技术,为安徽省肛肠领域微创手术治疗开创了新局面。他带领科室团队开展直肠癌低位保肛、成人先天性巨结肠、便秘等肛肠领域难治性疾病的诊疗,在全省率先开展便秘的各项手术治疗,如左半结肠切除术、结肠旷置盲肠直肠短路术、经腹盆底修补术等各种术式用于慢传输型便秘的治疗,取得良好效果。并带头创建了全省唯一的盆底康复中心,已顺利开展盆底疾病的影像学诊断、盆底功能评定和康复训练项目,包括排粪造影、结肠传输试验,盆底肌肉神经功能的检测和治疗、盆底肌电检测、肛管直肠功能检测,盆底生物反馈检测治疗、红光、旋磁、离子导入等理疗项目,在盆底疾病和便秘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促进安徽省肛肠领域对便秘的诊治水平达到一个新高度。

     时光荏苒,他已在这个平凡而又无比神圣的岗位上辛勤耕耘30多年,他孜孜不倦的敬业精神,心系患者的情怀和带领科室同仁不断创新,勇攀医学高峰的职业追求得到了组织和群众的广泛认可,获得了不少的荣誉。他曾多次获得“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科主任”、“院十佳职工”、“优秀党支部书记”、“优秀教师”、“安徽省名中医”、“江淮名医”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