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医院儿科医生项李娥,躺在省立医院血液科病房,接受4个小时的造血干细胞采集术。
此刻,来自福建的一名血液疾病患者,正躺在武汉协和医院的无菌病房里,等待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
而武汉协和医院的专家,则登上了武汉开往合肥的高铁,准备迎接这颗“生命种子”。
……
相隔几百公里的合肥与武汉,在同一时刻,因为两个互不相识的陌生人的“血脉相连”,产生了又一个交集。
昨晚7时,随着合武高铁的开动,这颗饱含合肥人浓浓爱心的“生命种子”踏上旅程,为患者带去重生的希望。
29岁女医生捐献“生命种子”上午9:00,项李娥接受造血干细胞采集术
在庐江路与宿州路交叉口东南侧,有一座崭新的医务大楼,这就是省立医院住院部,血液科病房位于大楼11层。
相比其他病房而言,血液科病房管理较为严格。按门铃、穿鞋套……一系列程序完成之后,才能走进血液科病房。所有病房完全封闭,进入哪间病房都要得到医护人员的许可。
项李娥正躺在血液科一间病房的病床上。随着机器有规律的转动,殷红的血液从她的胳膊里缓缓抽出,经过细胞分离机的分离,随后又通过导管从她的另一只胳膊流回身体。分离出来的暗红色液体,被集中在一个收集袋里,这就是造血干细胞悬液,被称为“血液的种子”。
今年29岁的项李娥,看上去比她的实际年龄还要小一些,鼻梁上那副黑框眼镜,又给她增添了几分温婉。“我是学医的,上学时就了解到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治疗白血病。那个时候,我就想报名捐献造血干细胞,于是就成了中华骨髓库的一名志愿者。”项李娥说。
就在项李娥与记者的闲聊中,武汉协和医院的专家已经坐上了武汉开往合肥的高铁,准备迎接这颗“生命种子”。
造血干细胞捐献,合肥占了全省一半中午12:00,武汉协和医院专家来到省立医院
捐献造血干细胞,是救治恶性血液疾病患者的有效途径。不过,由于不了解捐献过程,很多捐献者因此望而却步。
去年底,项李娥接到了中华骨髓库安徽分库的电话。“我们告诉她造血干细胞初配成功,请她认真考虑是否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汪桂芬说,通常,骨髓库与志愿者联系的时候,都会给他们一段“犹豫”的时间。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对造血干细胞捐献的认知程度不够,骨髓库也有不少志愿者‘犹豫期’过后就后悔了。”汪桂芬说,特别是志愿者父母知道了,多会强烈反对,很多人也因此放弃了捐献。
让他们没想到的是,项李娥爽快地答应了,同意进行后期的高配和体检。
今年4月,项李娥造血干细胞高配成功;
6月3日,住进省立医院血液科;
6月4日,接受动员剂注射;
6月8日,捐献造血干细胞;
……
项李娥,正式成为合肥市第3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也是安徽省第74例捐献者。合肥造血干细胞捐献,几乎占了全省的“半壁江山”。
医者仁心,项李娥的大爱之举,受到了社会的充分肯定。市红十字会为她颁发了捐献造血干细胞荣誉证书、博爱诚信金鼎。
造血干细胞,供给远远小于需求晚上7:00,“生命种子”登上合武高铁武汉协和医院的这名患者住进无菌病房已经9天了,正等着项李娥捐献的造血干细胞延续生命。
昨晚7时许,武汉协和医院专家利用专门设备带着这份造血干细胞,乘上合肥开往武汉的高铁。
据介绍,项李娥捐献的造血干细胞,将于今天移植至这名患者体内。很多人都在期待着,这颗“生命种子”能在患者体内生根、发芽,直至成长壮大。
“造血干细胞移植到患者体内后,如顺利通过排异反应,两三年没有什么问题,就说明治疗成功了,如果更长一点,5年到10年,那就很稳定了。”汪桂芬简要介绍了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相关情况。
这位患者无疑是幸运的。通常,一旦接到恶性血液疾病患者,医生都希望从中华骨髓库中找到合适的造血干细胞。然而,造血干细胞一直是供小于求,不少恶性血液疾病患者都在等待中离开了这个世界。
就拿项李娥来说,她是合肥市第3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中华骨髓库给她颁发的荣誉证书的序列号是“no.4948”。这意味着,自中华骨髓库成立以来,截至昨天,全国也仅有4948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远远低于血液疾病患者需求。
“全省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中,以行业分类的话,还是医务人员居多。”汪桂芬说,关键就是观念和认知问题,因此,偶尔会组织一些志愿者及其家属来到医院,实地了解捐献过程,化解疑惑。
昨天的捐献现场,蒋静静就是一名“旁观者”。不过,4天后,她也将躺在这里,开始捐献造血干细胞。
尽管,她并不知道自己要帮助的患者姓甚名谁。
2015年6月9日2:08 来源:合肥日报—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