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0多岁的颜女士,2年前有一阵子办理孩子出国读书等事宜,过于劳累,突然一天早上醒来,感到一侧脸庞疼痛,像电击、针扎、刀割般,本以为是头痛或者牙痛,但是到医院看病吃药后,未有好转,持续到今已有2年,最近两个月症状加重,无法忍受,常常从睡觉中疼醒,在家人推荐下,来安徽省中医院治疗。
据医院介入中心闫如虎医生介绍,患者入院时,鼻翼旁、鼻背部及前额部发作性疼痛,性质为电击样,左侧鼻翼旁为扳机点,口服卡马西平从1片/日增加至9片/日,疼痛有所缓解,后疼痛发作频率逐渐加大。后来通过一系列医学检查,确诊为三叉神经病痛。在医院介入中心,用DSA引导下,穿刺至三叉神经元半月节,进行射频毁损,成功治愈,患者终于可以舒心地工作与休息。
据了解,现代医学历经多年发展,已进入外科手术微创化时代,大家不仅要治好病,还要痛苦少、疗程短。介入治疗因其不开刀暴露病灶的情况下,在血管、皮肤上作直径几毫米的微小通道,或经人体原有的管道,在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对病灶局部进行治疗,而成为最佳选择。据介入中心闫如虎医生介绍,中心在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比如三叉神经痛方面疗效确切。该病病程较长,发病人群没有特异性,现代医学对发病原因也没有明晰解释。疼痛比较明显,单侧面脸部发病,假设人面部额头和眉毛之间为第一支分区,眼睛下与上牙齿之间第二支分区,下颌部位及舌前1/3部位为第三支分区,一般患者会有一个或两个区域疼痛,疼痛难忍受,常常睡觉都会疼醒,如果吃饭或者刷牙、洗脸等面部运动时疼痛加剧,发作期感到像被电击到一般难以忍受的疼痛,有的患者以为是牙疼,会要求牙科医生拔牙,拔了一颗有一颗,疼痛往往没有减少,反而加剧。有的甚至怀疑患上肿瘤等严重疾病,通过医学检测又被排除,实际上这种疾病一般没有查出病因的可持续发作近十年。
据专家介绍,介入在治疗疾病有显著优势,因为三叉神经位于人体脑部,传统手术需要开颅,手术感染等风险大,治疗周期长。用神经毁损性药物注射到三叉神经的分支或三叉神经半月节,从而阻断疼痛信号的传导,比较方便但是它的缺点是这些神经毁损药物的流向和扩散范围不容易精确控制,容易损伤临近的其他神经组织。造成面部表情单一、麻木、咀嚼无力、动眼受限甚至失明等,甚至于损害面神经,而产生相应的并发症。
医院使用介入方法治疗,首先根据患者疼痛的部位,确定三叉神经痛的分支,选择进针的角度和深度,在DSA或CT设备指引下,插入一根“针”,通过卵圆孔,到达三叉神经半月节分支,刺入卵园孔时有突破筋膜的感觉,DSA或CT验证后,然后用射频治疗仪,行运动和感觉刺激,复制出原疼痛区域疼痛,确认准确无误后,进行三叉神经半月结射频消融术,术后疼痛消失,患者不再感到疼痛,第二天便可出院。
(张依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