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承模式,传承中医文化
9月12号下午,省中医院举办了一场拜师仪式,来自全省中医院的58名弟子齐诵拜师辞,向省中医院26名知名中医师行拜师礼。这是我省首次举行这样大规模的中医传承拜师仪式。这传统的的仪式的背后是否意味着传统中医的回归?让我们来听安徽台记者钱瑶、实习生左辛成的报道:
上周星期五的下午,涡阳县中医院医生杨森冒着倾盆大雨,来到安徽中医院多功能厅参加拜师仪式。这是杨森期待已久的时刻【出录音】:单独地跟老师,有些疑难问题能随时解答,这种模式更适合我们。
大厅里,喜气洋洋,和杨森一起参加拜师仪式的还有另外57位同学。他们都是经过本人申请、单位推荐、理论考试、双向选择等一系列程序选拔后,来到这里的。
他们中,有近几年走出校门的年轻人,也有工作了十多载的中年医生。他们都有着较为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一定的临床经验。他们将跟随省中医院的知名中医师学习3年。
【出现场】拜师词
集体诵读拜师词后,“徒弟”们单膝跪下,
【出现场】三叩首
传统仪式的背后,是这58位弟子传承中医文化的强烈愿望与使命。中医药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同时,它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几千年来中医在民间多以“师带徒”的方式流传,古代名医李时珍、华佗等都是“师带徒”出身。有着50多年中医临床经验的国医级著名老中医徐经世【出录音】:过去传统的拜师就是这样,今天这种形式,我非常感动,更增加我们年轻一代的学习中医信念。把我们更好的做好传承。
从1956年起,我国开始建立现代高等中医教育,这使延续了千百年的中医教育,从以传统的师承教育为主的模式,转变为以院校规模教育为主的新格局,初步实现了中医人才培养的规模化、标准化和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这无疑是中医教育的一大进步。但是,中医院校教育的不足之处也日益显现,省中医院院长杨骏【出录音】学校的模式,也培养了一大批的中药人员,但是在这种培养的过程中间,我们发现有一个弊端,就是成才周期太长,他很难碰到疑难特殊的病例,可能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间影响了中医这个学科的发展。
1990年开始,我国中医药行业开展了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也就是中医师承教育。2012年起,我省还成立了名中医工作室,推广名中医的学术经验,努力培养一批高层次的中医药人才和新一代中医。如今,我省已经建立起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省中医院院长杨骏【出录音】:中医针对患病的人,尽管病是一样,但是患病的人不一样,每个人身体状况不一样,结果就不一样。正因为中医有独特的诊疗特点,需要经验,需要更多的实践,需要更多技巧和指导。
接受拜师的26名指导老师将通过口授心传,单独指导等形式将自己的经验和诊疗技巧传授给“徒弟”。国医名师周宜轩表示将倾其所有传道授业,【出录音】:多临床,多跟着看病,在临床看病中学习,我们在一起讨论问题。第二,集中学习理论,不懂基础,不懂发病机制,临床处理就有问题。
下面我们来听《新闻瞭望》观察员李鑫对这件事的看法:
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一部分,近代以来由于西医进入,让凝聚了几千年智慧和经验的中医文化受到一定的冲击,也让中医传承有逐渐被淡忘的风险。甚至不少人认为西医是科学的,有效的,中医是迷信的,玄幻的。
其实这是对传统中医的一种误解。同样是治病救人,中西医的区别就像两个技艺精湛的厨师,西医擅长大火爆炒,中医讲究小火慢炖,至于谁做出的饭菜可口,那要根据顾客的喜好,而不在厨师的厨艺。
我们要将中医传承起来,再次焕发它的活力,离不开医学者的努力,也离不开每一个人的支持。这种传承,不仅要有拜师礼,师带徒的形式,也有要中医思想的传承。
中医有几千年的发展史,从华佗首创麻沸散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这都是丰厚的文化底蕴,传承中医,需要将中医知识传递到每一个人。而且中医历来提倡“悬壶济世”“医者仁心”,可以说这是对医学灵魂的总结。这也是中医文化中特有的人文情怀。传承中医,需要医者对病人要抱有一颗仁心,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注重患者心理体验。
虽然眼下中医的传承和发展遇到不少问题,但基础并没有动摇,随着越来越多医学者加入到中医传承中来,越来越重视中医的发展,相信中医的复兴不会让人等得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