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药报报道:
安徽日报江淮要闻版报道:58名徒弟拜师学中医
本报讯(记者 王慧慧)“久慕师名,承蒙允纳,谨遵师教,永记师恩……”9月12日下午,来自全省各中医院的58名徒弟齐诵拜师辞,向省中医院26名老师行拜师礼。从此,他们将跟师3年,学习老师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
师承教育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 2012年起,我省成立名中医工作室,推广应用名中医的学术经验,力争培养一批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和新一代中医。今年,省中医局组织在全省范围内遴选省名中医继承人,通过本人申请、单位推荐、理论考试、双向选择等程序,最终确定省名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和继承人。此次拜师仪式共有26名指导老师,既有国家级名老中医,也有江淮名中医、省名中医。58名学生中有43名来自省内其他各县市中医院,他们将通过跟师学习、独立临床、理论学习等形式,汲取并继承名中医的临证精华和辨证思维。
“中医学术能够代代相传,关键在于有与之相伴的合适的传承体系,即以师承和家传为主要方式的临床实践教育。老中医的临床经验来源于数十年的不断探索和感悟,非耳提面命不易为外人掌握。这也是现代高校教育模式不适应中医发展的重要原因。 ”有着50多年中医临床经验的徐经世深感师承和家传对中医培养的重要,表示将倾其所有传道授业。
9月12日下午,来自全省各中医院的58名徒弟向省中医院26名老师行拜师礼。
人民网“本网关注”栏目报道:安徽省中医院名医收徒 58名继承人行跪拜礼(图)
人民网合肥9月12日电(郭宇)9月12日下午,安徽省中医院举行全省名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拜师仪式。来自全省各中医院的58名徒弟向中医院26名名中医齐诵拜师辞、行拜师礼,从此将跟师学习3年。
近年来,安徽省很多的中医院都改善了就诊条件,但高端中医药人才依旧缺乏。为了让优质的中医药人才资源沉下去,让名中医的学术经验传下去,安徽省评选出一批“安徽省名中医”,并在全省范围内遴选出名中医继承人。
据了解,26名指导老师中,既有国家级名老中医,也有江淮名医。58名继承人中有43名来自全省各县市的中医院,通过本人申请、单位推荐、理论考试、双向选择等程序,层层选拔而来。
人民网安徽频道在拜师仪式上获悉,为了确保师承工作质量和水平,继承人每年要撰写跟师笔记不少于24篇,6篇学习心得,10份临床医案总结,还要精读《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温病学等中医经典著作,学习1部以上专科经典,每年撰写典籍学习心得3篇,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期刊发表1篇以上继承论文。而指导老师每周临床带教时间不得少于1.5个工作日,或每月不少于6个工作日,并对继承人撰写的跟师笔记、学习心得、临床医案总结进行批阅。
安徽网库报道:安徽各中医院58名医生向省中医院26名老师拜师学艺
“久慕师名,承蒙允纳,谨遵师教,永记师恩……”9月12日下午,来自全省各中医院的58名徒弟齐诵拜师辞,向省中医院26名老师行拜师礼。从此,他们将跟师3年,学习老师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
师承教育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 2012年起,我省成立名中医工作室,推广应用名中医的学术经验,力争培养一批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和新一代中医。今年,省中医局组织在全省范围内遴选省名中医继承人,通过本人申请、单位推荐、理论考试、双向选择等程序,最终确定省名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和继承人。此次拜师仪式共有26名指导老师,既有国家级名老中医,也有江淮名中医、省名中医。58名学生中有43名来自省内其他各县市中医院,他们将通过跟师学习、独立临床、理论学习等形式,汲取并继承名中医的临证精华和辨证思维。
|
“中医学术能够代代相传,关键在于有与之相伴的合适的传承体系,即以师承和家传为主要方式的临床实践教育。老中医的临床经验来源于数十年的不断探索和感悟,非耳提面命不易为外人掌握。这也是现代高校教育模式不适应中医发展的重要原因。”有着50多年中医临床经验的徐经世深感师承和家传对中医培养的重要,表示将倾其所有传道授业。
安徽新闻综合广播报道:我省启动名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58名继承人拜师
9月12日下午,省中医院举行了一场隆重的拜师仪式。来自全省各中医院的58名继承人齐诵拜师辞,向省中医院26名老师行拜师礼。从这天开始,老师们将手把手地教授他们“绝活”。为期3年的全省名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也由此开始。
几千年来中医在民间多以“师带徒”的方式流传,古代名医李时珍、华佗等都是“师带徒”出身。即使是现代,师承教育也一直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省中医院院长杨骏说:“中医针对患病的人,尽管病是一样,但是患病的人不一样,每个人身体状况不一样,结果就不一样。正因为中医有独特的诊疗特点,需要经验,需要更多的实践,需要更多技巧和指导。”
据介绍,在全省开展的名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中,安徽省中医院有26位名医出任指导老师,他们都是在安徽省名中医评选活动中,选拔出的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安徽省名中医。他们将通过口授心传,单独指导等形式传授继承人独特的经验和诊疗技巧。国医名师周宜轩说:“多临床,多跟着看病,在临床看病中学习,我们在一起讨论问题。第二,集中学习理论,不懂基础,不懂发病机制,临床处理就有问题。”
前来拜师的继承人也是通过层层考核,千挑万选出来的。对于能够有这样的机会学习,他们都倍感珍惜,涡阳县中医院医生杨森说:“单独地跟老师,有些疑难问题能随时解答,这种模式更适合我们。”
(记者:钱瑶、通讯员陈小飞)
江淮晨报报道: 安徽省26名老中医收徒 医药博士当“学徒”(图)
|
安徽中医院,58名徒弟齐诵“拜师辞”。
“仰慕师名、承蒙允纳、拜师行礼……”9月12日下午,58名“学徒”齐诵拜师辞按照传统礼仪向老中医们三叩行拜师礼,接下来的3年,他们将跟随师傅朝夕临诊研习“望闻问切”等绝活。江淮晨报、江淮网记者了解到,这是我省26名“国宝级”老中医首次收“继承人”,学徒中也不乏医药博士等。
“国宝级”老中医首次开班收徒,不仅吸引500多位有行医经验的“行家”来报名,甚至有医药博士前来拜师。
记者了解到,首批收徒的老中医中不乏“国宝级”名医,比如已入选“国医大师”的徐经世老人,已81岁高龄的他仍在一线诊疗。接下来的三年里,名师们将带着“徒弟”朝夕临诊、口授心传,并将自己的诊疗技巧倾囊相授。学生每年要撰写“跟师笔记”不少于24篇、6篇学习心得和10份临床医案。此外,还要精读《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著作。(通讯员 陈小飞 记者 刘梅梅 高博)
市场星报头版报道:
合肥网报道: 安徽遴选58名继承人 拜名老中医为师
“久慕师名,承蒙允纳,谨遵师教,永记师恩……”9月12日下午,来自安徽全省各中医院的58名徒弟齐诵拜师辞,向安徽省中医院26名老师行拜师礼。从此,他们将跟师3年,学习老师的“绝活”,在家乡为百姓服务。
师承教育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国家一直将师承教育作为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有效方式。我省近年在全省开展“安徽省名中医“评选活动,选拔出一批医德高尚、医术精湛,能代表全省中医医疗水平和医德医风形象的中医技术人才,以引导中医药人员更好地为全省人民健康服务。
今年,安徽省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在全省范围遴选出名中医继承人,他们通过本人申请、单位推荐、理论考试、双向选择等程序,经过层层选拔,成为首批继承人。
此次在安徽省中医院举办的省名医中医继承拜师仪式共有26名指导老师,58名学生参加,其中,43名学生来自全省各县市的中医院。他们的师承工作将历时3年,从2014年9月1日开始,统一进岗学习。这将让更多基层百姓受惠于中医,更加信赖中医、选择中医。(陈小飞 汪漪)
安徽省卫计委官网:“省名中医”面向全省收徒 我委董明培同志出席拜师仪式
“仰慕师名,承蒙允纳,拜师行礼,尊师重教……”9月12日下午,来自全省各中医院的58名徒弟齐诵拜师辞,向安徽省中医院26名老师行拜师礼。从此,他们将跟师3年,学习老师的“绝活”,在家乡为百姓服务。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董明培出席仪式并讲话,省中医药大学、省中医院的负责人参加拜师仪式。
董明培指出,师承教育是中医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之一,在传承中医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技术专长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跟师学习能让“学生”逐步领会和较快掌握学术真谛,缩短人才培养周期,中医师承是中医人才成长和中医继承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实现形式。他提出几点要求。要尊敬老师,在学习上态度端正、谦虚严谨;生活中温和友善、礼貌谦让,在工作、生活中主动、尽心尽力地关心老师;要勤奋学习,要潜心研究、熟读经典,认真领会老师的学术思想和独特诊疗经验;要善于思考,多度、多看、多记医学著作,勤思与悟,不断提高中医思辨能力,提高悟性,真正领会老师治则治法的深刻内涵,融会贯通,最终成为一名优秀中医人才。
据了解,这26名指导老师中既有国家级名老中医,也有江淮名医、安徽省名中医。58名学生中有42名学生来自全省各县市的中医院。
(原厅新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