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科研协同创新促进“基地”科学发展
何斌 刘健
近来,围绕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建设目标,医院制定了科研协同创新发展促进基地建设的发展策略,即充分发挥医院学科优势,建立与国内外医疗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的合作,在资源互补、功能互动、平台互动、风险互偿、利益互享的原则下,积极开展协同创新,共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科协、科技界委员分组讨论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立足全局、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国家中长期科技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作出创新驱动发展的论述,积极推动协同创新的战略部署。
正在国家重视科研工作,关心科研人才,强调科技工作要协同创新共同推进背景下,我院围绕基地建设目标,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技创新体系、评价体系和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项目组织管理模式。医院整合中医药科技资源、建立健全科研协同创新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开展科研协作,使医院能够承担重大、疑难疾病的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项目,研究水平达到国内领先。
科研与安徽地域传统医学的协同创新。安徽省中医药底蕴深厚,有“南新安、北华佗”的誉称。医院科研工作始终立足于新安医学的理论指导,积极开展了新安医学古籍征集、文献整理和分析等工作,研究新安医学的理论体系和诊疗特色。基地重点病种糖尿病基于新安医学的理论基础,对糖尿病血管病变的治疗提出了“从脾(胰)论治”的新观点,并从神经-内分泌-基因组学及分子生物学进行了阐述证实,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同时,我院在安徽中医药大学协助下,在省内完成了800多个民间验方、200多项民间中医药特色技术的筛查与整理工作,为更好开展中医药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科研与中医临床的协同创新。我院依托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学科)、重点研究室、三级科研实验室、中医标准化基地、省“115”创新团队等平台,围绕临床科学问题,寻找突破口和切入点,以中医临床亟需解决的理论机制、诊疗技术、方法为目标开展科学研究,以科研促进临床,构建中医诊断、中医临床及中药规范与标准,促进中医中药客观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促进中医药现代化进程。2007年,医院创新性设立了临床科研基金,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开展临床科学研究,截止2013年底,已资助研究项目182项,其中中医药临床课题比例达到92%。
科研与中医药传承的协同创新。传承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关键,是培养新一代中医大夫的辨证论治与实际操作能力,提高整个中医药队伍的理论与临床素质的重要途径。我院名老中医众多,相当一部分还是新安医家的学术传人,依托国家级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医院组织开展了国家级名老中医学术传承研讨会,已举办8期,《名老中医临证精华》丛书获得第25届华东地区科技出版社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2012年,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先后引入由医院自主开发的数据采集挖掘系统,开展了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数据采集和挖掘工作,截止2013年底,已录入病例超过1000例,初步进行了挖掘工作,发表学术论文10篇。
科研与产业开发的协同创新。以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为平台,积极开展药物、器械临床试验,在新药开发、中医院内制剂研究、中医保健养生产品等方面与国内中医药科技企业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重点学科中医肺病学科研制的院内制剂化痰降气胶囊和芪白平肺胶囊顺利完成专利转让,已进入产业开发阶段。研制的基地重点病种糖尿病院内制剂丹蛭降糖胶囊获得了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的立项,正与企业联合开展新药临床前的研究,此外,还有新风胶囊、芙蓉膏等临床效果突出的院内制剂品种106个,产业开发前景广阔。
科研与其他领域的协同创新。以基地建设为平台,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医疗、科研机构建立起战略合作关系,充分利用现代科学先进的技术和方法,与西医学、生物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学、物理学、化学等医学及非医学学科开展协同创新,优势互补,促进新成果新技术的快速产出。医院已与美国希望城国家医学中心、德国高斯海姆医院及中国科技大学等几十家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先后选派博士等20多名高层次人才进行学术访问和合作研究,借助他们先进的科研设备,发挥我院的中医特色优势,实现资源互补,人员互动,在重大、前沿的科研项目上共同开展研究,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科研与成果推广的协同创新。科研的最终目的是将科研的成果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行业的水平。医院以学会为活动平台,通过建立科研协作组、组织举办继续教育学习班等形式,培养更多高层次、复合型中医药专业人才,实现科研与中医药教育、成果推广的协同创新,促进中医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发展机制,提高中医药的服务能力。近5年来,医院先后组织开展“西学中”、医学科研学习班、名老中医师承教育等教学活动,举办国家级、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65项,向全国推广中医临床诊疗新技术和研究成果8500余人次,培养了一批中医药人才,提高了他们的科研素质和能力,促进了科研工作发展。
取得成效
科研工作再上台阶。协同创新改变了科研工作原有的模式,打破了科研人员原有的思维格局,建立起全新的开放协作的合作研究机制,有效地整合了资源,促进医院科研工作的快速发展。医院科研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科研能力水平显著提高,学术水平不断加强,拥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9个、重点专科(专病)12个、重点研究室2个、三级科研实验室3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专病13个,省“115”创新团队2个。近5年,医院共承担各级科研课题500余项,经费超过5000万元,获得国家发明专利8项,科研成果、奖励34项,年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科研项目在数量上和层次上都取得了新的突破。
科研队伍层次提升。协同创新促进了科研人员的对外交流与合作。通过跨学科、跨地域、跨国别的科研合作,借助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快了医院科研人员的成长,促进了人才队伍层次的提升和水平的提高。医院已建立起一支结构完善、梯队合理的科研人才队伍,其中包括学术带头人33人,国家级、省级名老中医及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32人,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4人、后备人选6人、国家中医师承博士后指导老师1人、安徽省首批“江淮名医”6名, “十二五”安徽省中医临床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100人,科研人员中研究生学历以上所占比例超过了52%。
科研平台功能完备。积极吸收现代科学技术的优势,是提升医院的整体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步骤。近年来,医院先后引进了超导核磁共振等一系列先进的诊疗设备,诊疗技术水平得到快速提升。目前,医院已建立起功能完备的科研平台,满足了科研活动的基本要求。检验科室顺利通过医学实验室ISO15189认可,规范了科研实验的质量行为,保证了科研数据的真实性;医学伦理建设上,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通过了亚太地区伦理委员会论坛SIDCER认证和世界中医联合会的伦理审查评估,保障了科研活动的规范有序;在信息化平台建设上,医院建有完善的HIS、LIS、PACS系统,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合作开展了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的临床开发工作,并实现了两者之间的无缝对接,促进了科研与临床之间的联系,提升了科研工作的水平。
病种研究取得突破。协同创新为基地重点病种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动力。通过开展协同创新,挖掘新安医学的理论源泉,建立广泛的科研协作网络,吸收和应用国内外优秀资源,有力的提升了研究水平,加快了研究进程,促进了研究成果的产出。经过研究,基地重点病种糖尿病在通过中医药综合干预降低糖尿病血管病变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糖尿病前期血糖恢复为正常的逆转率研究上,诊疗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将为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提高中医药的糖尿病防治水平,产生重大社会效益。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协同创新促进了医院综合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截至目前,专业技术人员1209人。随着基地大楼的竣工,科研用房将得到改善,从而为医院未来的临床医疗服务、科学研究提供更好的环境,更好地满足患者对中医药的服务需求,促进中医药事业更好地发展。
发表于《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年第22卷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