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是第四个“世界肝炎日”。在我省,病毒性肝炎发病数一直居于乙类传染病前列。专家呼吁通过接种疫苗、早期筛查和规范治疗等积极防治——
■ 本报记者 王慧慧
据国家卫计委统计,我国实际上已是世界上为乙肝、肝硬化和肝癌付出最多社会成本的国家。全球3.5亿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我国占近1亿。肝炎病毒感染是肝癌发生的重要诱因,而肝癌,已经成为我国公众第二大恶性致命肿瘤。
今年“世界肝炎日”的主题是:战胜肝炎,从我做起。肝炎高发与日常生活习惯有何关联?肝炎是否可防可治?7月29日,记者专访省中医院感染性疾病二科主任施卫兵,了解有关肝炎及其防治方面的情况。
乙肝丙肝对身体危害最大
提起肝炎,我们大多会联想到乙肝。事实上,肝炎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类型。根据病因,大致可分为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等。 “平时百姓听的最多的就是病毒性肝炎,它具有感染性较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高等特点。 ”据施卫兵介绍,病毒性肝炎目前可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及戊型五种类型,其中甲型和戊型肝炎是消化道传染,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因进食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导致病毒进入体内繁殖,能很快被免疫系统清除。而乙型、丙型、丁型肝炎可以呈急性或慢性肝炎的表现,并有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可能,它们主要经血和血制品、母婴、破损皮肤和黏膜及性接触传播。
其中,乙型肝炎(乙肝)是所有病毒性肝炎中病情最严重、危害最大的一种。 “该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病程迁延,易转变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 ”施卫兵说。我国是乙肝大国,全国现有乙肝病毒携带者近1亿人,每年乙肝新发感染者达10万之多。该类型肝炎潜伏期较长,平均60天至90天,患者主要表现为食欲下降、全身乏力、肌肉或关节痛、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人会出现黄疸、肝区疼痛、肝脾肿大等症状。
“需要强调的是,丙型肝炎(丙肝)病例数当前正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由于没有预防疫苗,且多数患者症状不明显,该病很容易被忽视,因而往往被称为 ‘沉默的杀手’。 ”施卫兵说,相比乙肝,丙肝更容易转为慢性,但若能早发现、早治疗,仍有相当数量的患者可以恢复健康。 “让人遗憾的是,很多患者因为对丙肝的认知少,体检防范意识差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
据临床调查,肝癌发生的主要诱因之一是乙肝与丙肝病毒感染,其原发性肝癌的发生率比正常人高出数倍,我国肝癌患者中约90%有乙肝病史。
四大认识误区注意避免
乙肝既不能根治,又没有明显不适症状,岂不是没必要治疗?施卫兵指出,这种观点非常错误,“乙肝是慢性肝病、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的主要病因,如果放任自流,危害不容小视。 ”因此,乙肝病人应积极配合治疗,等临床症状消失、转氨酶恢复正常后再继续学习、工作。
有的人提起肝炎就“色变”,唯恐避之不及。专家指出,这也大可不必。在病毒性肝炎中,甲肝和戊肝主要是消化道传播,也即“病从口入”,与这两类病人一起吃饭有可能被传染。而乙肝、丙肝、丁肝主要是经血液传播,和这三类病人一起吃饭不会被传染。 “从医学角度来说,日常工作、学习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桌吃饭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不会传染乙肝等病毒。此外,蚊虫叮咬会传播乙肝病毒也没有可靠依据。因此,市民对乙肝等不用谈之色变。 ”
如果和乙肝病人一起吃饭,两人都有口腔溃疡,会不会被传染?施卫兵指出,从理论上讲,通过这种途径被传染的可能性极低,除非乙肝病人口腔里的血液正好进入另一个人的口腔溃疡处。 “但如果出现口唇出血、牙龈出血、口腔溃疡、扁桃体糜烂等情况时,还是建议尽量避免与乙肝病人共餐、互用或共用餐具,以免这些伤口成为病毒侵犯人体的渠道。 ”
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市民觉得乙肝患者毕竟是少数,似乎离自己很远,因此大可高枕无忧。 “事实上,人群中每10个人就有1个携带乙肝病毒,这些乙肝病毒携带者往往自己没有任何症状,但却可以将体内携带的乙肝病毒传播给其他人。因此,每个人都有可能被乙肝病毒感染,一定要做好预防措施。 ”
预防筛查与治疗一样不能少
肝炎是可防可治的,这需要公众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坚持治病的决心。
中医认为,肝主升,主藏血。研究证明,人在站立时肝血流量比卧床时减少30%,运动时则减少50%至80%。 “安静卧位可使肝脏血量增加,肝内氧气和营养物质增多,有利于肝细胞修复。因此,人体应保持生活规律,按时起居,保证充足睡眠。 ”施卫兵说。
我国自古有“春宜养肝”的说法。中医认为四季之中,春属木,肝与木的特性相似,喜条达疏泄。因此,人应经常进行户外活动,呼吸春天的气息,吐故纳新,促使肝脏吸收到更多的氧气和养料,以助肝气生发。慢性乙肝的治疗要遵循三分药治、七分调理的原则,患者要保持乐观情绪和战胜疾病的信心,除黄疸或转氨酶显著升高需要卧床休息外,应适量活动,动静结合。
春季饮食养肝,古已有之。孙思邈曾说:“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 ”所谓“省酸”,即少摄入酸性食物。中医认为,春季为肝主之气本应旺盛,酸味入肝具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生发和肝气疏泄;而“增甘”即选择甜味食物,如大枣、红豆、扁豆、苡米、芡实、山药等以补脾,防止肝气过盛而伤脾。“脾气旺盛,免疫力增强,有利于人体抗病能力和肝脏功能的恢复。 ”
值得强调的是,乙型肝炎向肝硬化、肝癌方向的转化有明显家族聚集性,因此,家族中有肝硬化、肝癌病史的乙肝患者,要积极配合治疗。 “接种疫苗是最安全有效的预防措施。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约80%至95%的人群可产生免疫能力,保护效果可持续20年以上。 ”施卫兵提醒,注射疫苗后乙肝抗体检测为阳性才不容易感染乙肝,因此,注射疫苗后还要定期到医院检查体内是否有抗体。
对于没有疫苗可防的丙肝来说,高危人群定期检查则尤为关键。 “反复血液透析者和接受器官移植者、共用注射器者、艾滋病感染者、做过纹身的人群、丙肝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等,均为高危人群,在做好自身防护的同时一定要定期筛查。 ”施卫兵强调,“急性丙肝虽然有部分患者可自愈,但约50%患者易转为慢性,所以患者需积极接受治疗。
载安徽日报8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