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痹病学科成立以来严格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等文件要求,注重内涵建设,彰显出临床医疗、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条件建设和学术交流的特色优势,取得了显著成绩。
在2014年学术年会上,安徽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董明培称赞省中医院痹病学科作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代表着我省中医药治疗风湿病的最高水平,学科团结带领全省痹病学科同仁,在医疗水平、科研能力、对外交流等多个方面取得突出成绩,有力推动了我省中医痹病学科发展。安徽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李泽庚、医院杨骏院长在学术年会上,也分别肯定了学科成绩,称赞学科团队是一支有活力、能战斗的团队。同时,国内痹病学大家冯兴华教授、闫小萍教授、姜泉教授等也在实地考察后认为,安徽省中医院痹病学科管理科学、人才梯队合理,临床疗效突出、研究成果显著,在推动痹病学科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学科经过不懈努力,现已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专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专科)、安徽省重点学科中医内科骨干学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研究推广基地(试点)建设单位专业科室、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专业科室,是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安徽中医药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并组建起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风湿病研究所。
临床医疗:立足中医显特色优势
临床医疗是学科发展的基础。学科秉承新安医学学术思想,围绕健脾化湿通络法治疗痹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中医药治疗痹病的免疫调节机制研究、中医药对痹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等四个方向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在中医药治疗痹症上形成了“从脾论治”的理论体系,研发出“新风胶囊”等一系列疗效显著的院内制剂,临床水平居于全国先进。
学科所在科室目前已开放病床45张,是省内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以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为主诊治痹症的专业科室,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风湿病协作组成员单位。学科在门诊量、住院人数等指标均居医院前列,且以超过30%的年增长率在不断发展。2013年,全年病房共收治病人1800多人,门诊病人36264人次,床位使用率达到130%以上,同时开展“冬病夏治”1632人次,病人来自全国各地和海外友人。
学科在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开展技术支持,扶持省内县市级中医院中医痹病学科的发展。截止目前,已有芜湖市中医院等5家医院成立了风湿科,天长市中医院等6家医院成立了风湿病门诊,同时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中医痹病学科也顺利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单位。
科学研究:创新打造核心竞争力
科学研究是学科发展的动力。学科在新安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先进技术,从功能、形态、代谢三个方面,在整体、器官、细胞、分子四个层次上对中医药治疗中医痹病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科研水平显著提升。
学科已建立起功能完备,技术先进的科研平台,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免疫学实验室、现代中医内科应用基础与开发研究省级重点实验室,是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内科气虚病证中医药调控的基础及应用研究”创新团队所在科室。近年来,学科先后主持、参与了“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攻关项目等科研课题35项,建设经费1000余万元,获科技奖励12项、成果8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8篇,出版专著11部,参编教材2部。2012年,经省中医药管理局同意,由安徽中医药大学批准,学科设立21项开放基金课题,并进行了规范的开题、中期检查和结题报告会,所有课题均已完成既定研究目标。
在省内,学科借助省中医药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的平台作用,成立了中医痹病学科科研协作组,开创了以大科研协同攻关的工作模式。科研协作组将省内县市级中医医院中医痹病学科专家纳入进来,共同开展了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省科技攻关计划在内的大项目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促进了全省中医痹病学科科研水平的快速发展。目前,科研协作组已先后召开工作会议8次,参加协作组的省内医疗机构有12家。
人才培养:多管齐下育一流人才
人才是学科发展的根本。学科根据师承教育、临床带教、临床研究生培养、继续教育等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人才培养制定出完善的培养体系,针对不同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律,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创新教育手段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人才成长。
目前,学科拥有国家级名老中医、安徽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国中医科学院师承博士后及美国希望城国家医学中心博士后等高层次人才10人次,拥有高级职称人员11人,博士6人、硕士8人,是人才梯队结构合理,学历层次较高,学术氛围浓郁的学科。
学科成立四年来共培养毕业博士研究生4名,硕士研究12名;招收博士研究生4名,硕士研究生12名。2013年,学科有2人进入美国希望城国家医学中心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开展研究工作,有2位博士分别获得湖北中医药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全国中医药优秀博士论文二等奖,并获中华医学会(台湾)杂志优秀论文奖。
学术交流:全球化视角共研岐黄
交流是学科发展的活力所在。学科与美国希望城国家医学中心、中国中医科学院、湖北中医药大学等国内外几十家相关机构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各种学术交流日趋密切,近年来先后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160人次,在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年会大会、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ACR年会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年会等作大会主题交流10余次,举(承)办省中医药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4次,总参会代表2000余人次。
学术交流的深入促进了学科学术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学科有4篇论文被国际生物医学搜索引擎美国BioMedLib评为本领域最佳论文之首,10篇论文分别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免疫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二等奖,学科的学术水平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充分肯定。
2014年,学科组织编著了《实用中医保健丛书》和《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痹病学科研究丛书》两套丛书,并由安徽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其中《实用中医保健丛书》获得本年度的安徽省优秀科普作品奖。
建设展望:科学发展实现新跨越
通过建设,学科研究方向明确而稳定,基础设施完备、功能结构合理、设备配套先进、人员队伍精良、研究方向明确、科技优势领先、中医特色突出、临床疗效显著,成为能立足中医药学术发展前沿开展中医风湿病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够承担起风湿病的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重大项目研究的设计、组织、实施和质量控制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与开发,在国内外具有了一定的学术地位和影响。
在新的征程上,学科将继续严格遵循中医药学科建设与发展自身规律,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的基本要求,坚持继承与创新并重,科学发展,努力把学科建设成为临床疗效突出、科研水平较高、人才队伍雄厚、对外交流活跃、管理体系规范,在国内外有较大学术影响的中医药学科。
(何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