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徐经世教授有个“传承学术,造福患者”的心愿—— |
“找徒弟看病一样管用” |
通讯员 陈小飞 2013年8月,一位中年男士指着身份证上胖乎乎的妻子照片说:“徐老,您看这是以前的样子,现在都瘦没了。”这个病人2个多月来,一吃就吐,一直靠输液维系生命,带着最后一线希望找到了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徐经世教授。把脉后,徐经世开了三服药,病人吃完第一服药呕吐就止住了,三服药吃完后就能吃饭了。 生长于世医之家的徐经世,深受祖父徐恕甫先生行医救人的影响,刻苦研读家藏医书,并在祖父的口传身授下,掌握了很多疑难疾病的诊治,为世人称道。来找他看病的,多是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久治不愈患者。 “看好病不是那么容易的” 今年82岁高龄的徐经世,患有多种慢性疾病,为了让远道而来的外地患者能看上病,他总是延长门诊时间,早来晚走,无论时间多晚,对每个病人都是四诊合参,绝无半点敷衍,他的诊室通常是最后一个熄灯。 “看好病不是那么容易的”,徐经世说,看病一定要“跟踪“病人,了解疗效,有效的要总结提高,效果不好的要查找原因。曾经有一位“肠澼”(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反复腹泻,吃了不少汤药,但屡治屡犯,不见根除。徐经世认为“汤者,荡也,荡涤之力太过,对此病初期可以,但后期一定要以敛收功”,于是将汤剂改成散剂后服用,效果立显。 每次下门诊后,徐经世都把疑难的病案整理记录下来,数十年来未曾懈惰。“对于典型病例,我回家后认真记录下来,有困惑的就翻书找答案,甚至夜里想起来什么,都赶紧记下来”,徐经世为了将自己的经验无私地传承下去,亲手撰写了共85万字左右的《徐恕甫医案》、《徐经世内科临证精华》及《杏林拾穗——徐经世临证经验集粹》。其在学术经验传承方面,两次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两项省级科技成果。弟子们也很珍惜师从徐经世的机会,潜心跟师学习,整理总结他的学术经验,发表了70多篇关于传承方面的论文。 “当医生不能一味向‘钱’看” 对于一些贫困患者,徐经世经常免除他们的挂号费,每年将近有100多人次。很多药店、私立医院不惜花重金聘请徐经世为其“代言”,均被他一一拒绝。“当医生不能一味向‘钱’看”,徐经世说,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 徐经世有一个原则:不开大方,贵药能不用坚决不用。他开的方子一般不会超过12味药,平均每服药20多元。比如,在治疗气阴两虚的病人时,常用北沙参代替其他名贵的参。10多年前,徐经世家乡的一位家庭经济困难的食道癌患者手术后没钱化疗,徐经世让其每天吃10克灵芝,坚持了一年,病人到现在依然健在。上世纪70年代,徐经世的一个靠拉板车维持生计的邻居腹痛难忍,去一家医院看急诊时,医生要求进行剖腹探查,因为凑不齐20元的手术费找到徐经世,吃了2毛钱的“良附散”,第二天就好了。 “只要愿意学,谁来我都欢迎” 因医术超凡,医德高尚,徐经世成为全国第二、三、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中医药传承博士后指导老师,获得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他的大师风范,让很多人想师从于他。对于求学者,徐经世坦言:“只要真心愿意学,谁来我都欢迎”。他要求徒弟,一定要有坚定的中医信念,信中医、用中医,愿意为中医付出。为了带好徒弟,他总结了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第一,老老实实跟随老师抄方,边抄边领会老师的思路。第二,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处理病人,有疗效才算真正学到老师的本事。第三就是总结提高,尤其是要通过带着问题找答案来提高自己。 徐经世看病的绝招之一就是“思及人所未想”,如何让弟子学到自己的真本事,他经常边应诊,边传承。“我不仅仅带自己医院的徒弟,外面的人想学我也带”,徐经世说,前段时间,浙江的一位学生打电话说,一位间歇性晕厥的病人用药效果总不好。徐经世在了解情况后,发现他的诊疗思路没有问题,只是用药过于谨慎,就指点他加减了几味药,服用后症情未见反复。 徐经世认为,中医要传承下去,既要培养“有疗效”的名医,更要用事实展现中医的神奇。在与社会人士谈中医时,徐经世总是以成功的案例宣传中医的魅力;与年轻的医师交流时,他教育大家要坚定中医信念,做铁杆中医,用中医的技术治病救人,用中医的内涵彰显医德。 传承学术,造福患者。“若干年后,听到有病人说找徐经世的徒弟看病一样管用,我就知足了”,这就是徐经世先生的最大心愿。 载中国中医药报3月2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