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译疾病的密码 |
看一眼便知病症,好中医练就福尔摩斯的“眼睛” |
| |||||||||
人物介绍: 杨骏,教授、 主任医师、国家名中医、研究生导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针灸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安徽省针灸学会理事长,安徽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安徽医院管理协会副理事长,安徽省学术带头人,安徽省跨世纪人才,政府津贴获得者,安徽省首届江淮名医。现承担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安徽省科技厅等科研课题十余项。 搭脉、看舌苔……一位中医可以通过望、闻、问、切推断患者的疾病,这在普通人的眼中是神秘的,而对于中医,望、闻、问、切便如同警察手中的放大镜,一丝蛛丝马迹都可以帮助他们逼近疾病的真相。10月28日,晨报记者专访了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杨骏,与他一起走进中医的世界。 中医其实不神秘 凭望、闻、问、切,诸如舌苔的颜色,便可据此诊断疾病、开具处方,这样的过程在普通人看来多少有些神秘,而杨骏却不愿意用“神秘”这两个字形容中医。 中医与神探福尔摩斯一样都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只不过,福尔摩斯要找的是罪犯,而中医找的则是“病根”。 “很多人认为中医很神秘,因为它不需要经历复杂的仪器设备检查便可查出病因,也有人会问中医凭什么能找到病因。其实原因很简单,中医凭借的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无数代中医前辈留下的经验,是几千年中国人与疾病作斗争中形成的经验结晶,一位合格的中医需要对人体状态有着充分了解,同时汲取几千年来的中医知识。” 当一位病人走进屋时,医生的诊断就已经开始。“中医讲究望、闻、问、切,虽说只是简单的四个字,可在中医看来,过程却很严谨。诊断是首先是从观察开始的,医生对人体征象及排出物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如观察病人的形态、神色、舌象等;听病人的声音、闻气味如病人是否有口臭等;对话病患询问病史;再用脉诊和按诊诊脉,切压病人的身体部位,观察病人反应,只有经过多个环节的多重印证,才能找出病人的病因。” “中医看病讲究整体观,最忌讳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人体某个部位的病症会通过其他部位表现出来,这也要求医生不能孤立地看一个病症。当然这需要长期经验的积累,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杨骏说,中医从“人”这一整体的角度对待疾病的治疗预防,强调的是整体观和辨证论治。 中医可以很“生活” 时间的沉淀给予了中医一种厚重感,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通过对疾病的观察,中国人总结了大量生活现象,并加以归类形成中医,而中医又通过细致的观察反推分析病因。 杨骏说,比如说头疼可能是气血循环的问题,脸红可能是肝火旺,脸色苍白为气血不足,小便有异味则可能是‘消渴’(即糖尿病)等,而最为人们所熟知的莫过于切脉了。西医通过心电图了解病人的心率变化,而通过切脉同样也可以做出推断。 “中医通过日常生活调整身体,比如说,秋天到了,吃多了桔子会上火:说话声音洪亮,别人会说这人的中气足:吃山药对胃好;咳嗽了吃点枇杷;冬令时节,民间会有进补的说法,这都是受到了中医的影响。”杨骏说,如今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将中医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中医其实一点不神秘。 中医需要大发展 28日9时许,处理完手头的工作,穿上白大褂的杨骏步出医院行政楼去病房为病人诊治。进出行政楼都要抬头瞅瞅东侧正在建设的高楼,这已经成为杨骏的一种习惯,“这是我们医院即将竣工的基地大楼,面积有9万多平方米,建成后将为更多的患者提供优良的就诊环境,尽力满足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 中医一附院门诊楼是80年代按照年35万人次接诊设计的,而现在年门诊量达到120多万人次,新大楼的建成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政府和众多中医人发展中医的决心。 “中医最大的优势是根基于老百姓,同时它的疗效决定了它有一个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如今,不少病人在承担着医疗费用上涨的压力,而相对廉验的中医不断发展则有助于缓解这种情况,助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杨骏说,“如今,中医早已走出国门,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在全球有140多个成员国,中医为世界人民所接受,只要有人类的地方就有中医。” 晨报记者 徐韧松/文 卓旻 实习生 李睿/摄 载江淮晨报10月3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