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医生,为我治病又献血”
■ 本报记者 王慧慧
一位来自舒城县汤池镇的贫困患者,两位省中医院骨伤科的医生。原本可能只是一次寻常的求医与治病的简单事情,却因为700毫升的爱心献血,而成为一个感人的温情故事。
3月20日9点,省中医院外科大楼骨科病房内,前一日刚接受髋关节置换术的朱学成,正躺在病床上输液。提及此次就医经历,64岁的老人话语哽咽:“家穷没钱,又碰上血库紧张,没指望能顺利手术。多亏这些好医生,不但完成了手术,还亲自给我献血。太感动了!”朱学成已是泣不成声,紧闭的双眼滑下两行热泪。
朱学成从小就发现自己的尿液呈现黑颜色。因为家贫,他从未就医。成年后,各种病症接踵而来:膀胱结石、腰椎间盘突出……到了40多岁,身体每况愈下。虽然常年靠低保生活,家人还是四处借钱,于3月初来到省中医院骨伤科就诊。
经检查,朱学成被确诊为骨关节坏死,左右髋关节均需接受人工置换术。5日,骨二科主任周正新为他实施了右侧关节置换术。术后发现老人所患的是发病率只有百万分之一的黑尿症。“这个病属于罕见遗传病,在缓慢发展中会造成一系列疾病。全国也只有千把例患者。 ”
根据治疗方案,朱学成还需两周后接受左侧髋关节置换术,但他在第一次手术后已重度贫血。 “如果按计划手术,必须输血;如果不手术,患者需等身体自然恢复、血色素升上来,至少得半个多月。 ”按照第二种方案,患者需要先出院。但如此一来,不但患者会继续承受疼痛折磨,而且待下次再入院,不可避免的一系列术前检查还会大大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尽快完成手术无疑是最佳方案,但血源紧张又成了“拦路虎”。周正新经打听得知,如果朱学成的亲属能够互助献血,血站就可以立即供血。但他老伴年纪大又有高血压,儿子早逝、女儿贫血、女婿有心脏病,身边已没有符合献血标准的亲人。怎么办?周正新和床位医生李亮商量后,决定“做点自己应该做的事”。 3月18日下午,周正新献出300毫升血,李亮献出400毫升血,全部“定向捐献”用于等待手术的朱学成。用血有了保障,次日下午,医院立即为朱学成实施手术。“估计两个星期后就能正常行走。黑尿病属于免疫系统疾病,虽不能根治,但手术后能大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周正新感到很欣慰。
载安徽日报3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