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风湿博士纵论科技创新
―――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痹病学科、国家中医药重点专科风湿病科
首届博士学术论坛侧记
近日,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痹病学科、国家中医药重点专科风湿病科首届博士学术论坛在医院隆重举行。学校李泽庚副院长、医院杨骏院长到会祝贺,邀请学校中西医结合临床学院副院长陈光亮博士、科研实验中心主任李庆林博士、药学院药物分析教研室主任吴虹博士、国际交流学院蒋怀周博士、中医临床学院许霞博士、医院影像中心主任李传富博士及医院药学部孟楣主任参加,本次学术论坛由科研部李雪苓主任主持,学科带头人刘健博士及学术骨干黄传兵、汪元、张皖东等10位博士进行大会论文发言。与会博士们围绕“风湿病与中医整体观”,结合各自的学科、专业角度,撰文阐述,各抒己见,发言内容涉及中医痹证中医理论研究、文献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等方面。
立足整体 系统性建设学科创新模式
学科带头人刘健博士首先做《基于中医整体观思想的痹病学科科技创新模式探讨》的发言,刘博士首先重温了中医整体观思想,在系统总结学科建设成效的基础上,从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建设模式和建设措施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在中医整体观思想指导下中医痹病学科科技创新模式,并展示了建设成效。刘博士指出:科技创新是学科发展的源动力,学科科技创新模式内涵包括四个方面:(1)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整理凝练新安医学精华,实现理论创新;(2)在提高临床疗效的基础上,进一步全面深化研究层次,实现学术技术创新;(3)开展符合中医自身规律的多层次评价研究,实现中医痹病临床疗效评价体系创新;(4)进一步加强科研协作,实现科研工作机制创新。在今后的工作中,学科将采取研究关口前移、研究重心下沉、加强科研培训、注重过程管理、强化激励机制、促进协调发展等多种措施进一步促进学科科技创新模式的建立完善。
做好继承 实现学科“创新”
学科学术骨干、风湿病科主任黄传兵博士做《痹病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言,黄博士首先回顾了祖国医学对痹病病因、病机、病名、治法的认识,接着谈到现代医学对风湿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在对中西医学比较的基础上,提出对风湿病重新认识,黄博士指出:我们应该借鉴祖国医学宝贵经验,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尊重、融合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优势,提高风湿病临床疗效。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加强风湿病病因学及流行病学研究;(2)修订具有中医特色的疾病、证候诊断、治疗和疗效评定标准,使之规范化、标准化,提高本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3)挖掘和整理中医有效方药和治法,总结老中医治疗风湿病的宝贵经验;(4)加强中药配伍减毒增效研究,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5)根据痹病“久痛多瘀,久痛入络,久病多虚,久必入肾”的病机特点,有针对性选方用药,提高疗效;(6)加强国际学术交流,提升中医风湿病学国际影响力。
痹症治疗 需遵循中医整体观
学科学术骨干、风湿病科副主任汪元博士做《从内经整体观谈中医痹证的临床与科研》的发言,汪博士首先谈到《内经》整体观的内涵,提出要以整体观指导中医痹证的临床和科研:(1)以内经整体观指导中医痹证的临床:首先从“天人一整体”看痹证的发生,痹证的发生与正气不足、体质因素、外邪侵袭、季节气候变化、气血分布状态、外伤瘀血等诸多因素有关,故在痹证的中医临床诊治过程中应从“天地人合一”的整体观出发,全面认识痹证的发病因素;再从“人身一整体”看痹证的传变:五脏的生理过程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痹证的发生,不能独责某一脏,而是五脏皆可致痹;最后从中医药整体调节谈痹证的治疗,认为在痹证治疗中也要从整体出发,遵循以下原则:①扶正祛邪,标本同治;②宣散疏通,依部用药;③三因制宜,异同相治;④内外兼顾,整体调节。(2)以内经整体观指导中医痹证的科研:中医药科研要遵循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用整体研究方法研究自然状态下人体疾病的变化规律。在整体观指导下,中医痹病科研应开展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临床研究、重视患者生活质量评价、应用组学方法开展中医药防治痹证的机制研究、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阐释中医药治疗痹证整体调节的作用机制等,遵循中医理论自身特色和规律,开展科研活动,推进中医药理论创新和发展。
学科学术骨干、风湿病科张皖东博士就近年来免疫细胞、免疫因子及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情况做了全面论述,特别强调了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在RA发病中的重要意义。
中医临床学院许霞博士发现新安医家治痹所用药物具有药类颇多,核心集中;固本培元,尤重脾胃;喜用补虚,重补气血;善化痰瘀,用药轻灵的特点。
安徽中医学院附属针灸医院朱艳博士从四季、气候、地理环境三个方面探讨了痹证的病因,阐述了痹证与大自然密切相关,即是做到天人相应。
风湿病科纵瑞凯博士提出:中药复方新风胶囊不仅能够治疗RA患者关节病变,还能够全面改善患者关节外病变及生活质量。无论是组方还是治疗作用,均充分体现了中医理论的整体观。
在读博士从各角度论证风湿病
风湿病学科在读博士研究生万磊认为,类风湿关节炎除出现关节和骨的破坏外,还会伴有其他脏器病变,其中,肺为最常受累的脏器之一,RA肺病变临床表现为肺功能降低。根据RA病机特点探讨分析RA肺功能降低与“脾气亏虚”的关系,提出类风湿关节炎肺功能降低的发病基础是“脾气亏虚”,表现为“脾气亏虚,引起痰湿内生、肺失治节,痰瘀互结,肺络阻滞”。健脾化湿通络法可有效改善RA肺功能。
风湿病学科在读博士研究生张晓军认为,痹证病因病机复杂,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湿邪作为六淫之一,是痹证发生的根源。脾居中焦,主运化水湿,为气血生化之源,与湿邪内生关系密切,是痹证发生的所责之脏。脾虚湿盛,湿瘀搏结是痹证主要病机特点,健脾化湿、化瘀通络是治疗痹证大法。
各专业专家为风湿病学科献“妙计”
陈光亮博士认为风湿病学科在学科带头人刘健教授的带领下,快速发展,取得很多学术成就,特别在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药治疗与机制研究方面已走在全国中医风湿界的前列。建议在未来的研究中以类风湿关节炎为基础,开展多病种研究,积极研制系列院内制剂,研究制定中医风湿病临床诊疗规范,向全国推广应用。
吴虹博士认为类风湿关节炎是临床难治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各种免疫分子都与 RA的发病及关节损害有密切联系,但目前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对T淋巴细胞的研究上,而忽略了B淋巴细胞。而B淋巴细胞除了产生抗体之外,活化的B淋巴细胞还可以识别抗原,产生RF,激活补体,导致炎症细胞被活化,吞噬免疫复合物,释放蛋白水解酶,引起组织破坏。目前有很多观察支持RA是由对自身抗原或外源性抗原的免疫应答所致的假设,B细胞作为体液免疫应答的效应细胞参与了RA的发病。深入研究B淋巴细胞在RA发病中的作用可能会取得重大的学术成就。
李庆林博士首先肯定了风湿病学科近年来取得的学术成果,并提出风湿病学科可与学院进一步加强科研协作,借助学院科研实验中心先进的科研设备开展高水平试验,共同培养人才。积极利用现代医学先进的研究技术和手段,来丰富中医的科学内涵。
李传富主任结合自身的专业特长,提出学科发展应进行多学科交叉,积极采用先进技术手段开展科学研究。如MRI脑成像技术是一种新兴的神经影像学方式,由于该技术的非侵入性、没有辐射暴露问题,而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从1990年代开始就在脑部功能定位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目前主要是运用在研究人及动物的脑或脊髓,我们可以将此技术引入到风湿病的研究当中。
蒋怀周博士认为中医药研究应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在读研究生应加强专业英语学习,提高专业英语的读写水平,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为风湿病学科走向国际舞台打下基础。
经过三个多小时热烈的学术研讨,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痹病学科、国家中医药重点专科风湿病科首届博士学术论坛圆满结束。本次学术论坛充分发挥了博士的科研引领作用,促进了博士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升了学科学术水平与学术氛围,有力的促进学科科研事业的发展,为学科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智力支持。
(汪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