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中医药、大学怎么干?
安徽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 王 琦
一、振兴中医药是大势所趋,作为全省唯一的中医药大学必须抢抓机遇、顺势而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振兴中医药,是由中国共产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所决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人民对高质量中医药服务需求的增长和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凸显,成为中医药振兴的内生动力;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声望不断提高;在新冠疫情防治中,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重,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为振兴中医药带来了重要契机。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重要的生态资源,振兴是大势所趋。
回顾安徽中医药大学60多年的发展历程,有一条基本经验,就是抓住国家和我省大力发展中医药的机遇,主动作为,在新校区建设、学院更名大学、博士点申报、重点学科建设、校地合作服务全省重大发展战略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我们更要看到,作为全省唯一一所中医药大学,与全省人民对健康需求的急切期盼相比,与兄弟中医药大学的发展速度相比,与省委省政府振兴中医药的目标要求相比,我们在高质量发展、综合实力提升、传承创新、彰显特色、精细管理、作风转变等方面,还有较大的潜力和空间有待挖掘。全校上下尤其要牢固树立“不进是退、慢进也是退”的危机意识,抢抓国家和我省新一轮振兴中医药的重大机遇,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在服务全省大局的同时,努力推动学校自身在“十四五”时期实现新的跨越。
二、准确把握目标定位、方法路径等方面的几个重大问题
问题一:能否争创“双一流”?
目前,全国“双一流”建设的中医药大学已有6所,作为我省唯一的中医药大学,学校已被纳入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在完成这一建设目标的基础上,我们能否争创“双一流”,值得全校上下认真研判。
我们需要全面盘点一下现有条件,重点包括可能进入教育部新一轮学科评估前10%的高峰学科、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和省级领军人才、国家级和省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级和省级科技成果奖、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以及附属医院综合实力等等。同时对照“双一流”建设标准,如果“跳起来能够摘到桃子”,需要我们集全校之力,争取各方支持,向一流中医药大学奋进。
问题二:如何抢抓振兴中医药的政策机遇?
2019年,召开全国中医药大会,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医药迎来了新一轮振兴发展的春天。国家和我省中医药“十四五”发展规划相继出台。省委书记郑栅洁高度重视我省中医药振兴发展,亲自推动出台了《安徽省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4年)》。
抢抓这些重大政策机遇,首先要做到学懂弄通,尤其是这些政策出台的背景、达到的目标、指明的方向、实施的项目;其次要结合学校实际找准发力点,比如“我省中医药三年行动计划”中,有新安医学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所、新安医学研究院、省中医药博物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等建设,有鼓励引进中医药领域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有支持增设中医药相关专业博士点,有省部共建安徽中医药大学、建设一批一流专业等等,都和我们下一步发展密切相关。
问题三:发展的资金从哪里来?
当前学校每年预算70%以上是用来“保基本运转”,用于发展的资金所剩无几,高层次人才引进、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等投入捉襟见肘。
争取更多财政资金投入仍是当前主渠道。围绕生均拨款,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培养层次;谋划、储备、实施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项目,以项目为依托争取资金投入,包括发行专项债。
积极与地方政府开展合作。以我们的人才、品牌、技术,吸引地方政府的资金合作,特别是对于学校争取到的中央和省重大项目,可以通过与感兴趣的地方政府合作,有效解决配套的硬件建设所需资金。
学校资产经营效益、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的空间有待拓展。有没有提升空间?如何建立健全相关激励机制?
整合校友、中医药企业等社会资源。校友会和全校老师要密切与广大校友的感情联络;与中医药企业合作,讲究的是共赢。
问题四:如何补齐重点领域短板?
全校每个职能部门、每个学院以及附属医院,每一位教职医护员工,都要对标对表、学习借鉴国内一流中医药大学先进经验,认真思考自身存在的不足与短板,特别是通过何种路径补齐短板。
学科建设方面,如何聚焦中药学、中医学等高峰学科,争取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人才培养方面,如何建设一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和一流课程,构建“中医思维+”的育人模式,全面推进师承教育改革,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加强拔尖中医药人才培养,加大订单式、定向式本土化乡村医生培养力度。科研方面,如何争创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参与相关领域省实验室建设,推进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大对中医药领域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支持力度,培育一批高水平中医药科技成果,提升冲击国家科学技术奖的硬实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师资引育方面,如何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增强学科发展动力,加大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国家岐黄学者、国家级教学名师、省级名中医等高层次人才的引育力度。附院建设方面,如何加快提升附属医院核心竞争力,加大直属附属医院建设力度,创新体制机制,加强非直属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建设,进一步完善医教研协同体系。校园设施方面,如何立足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发展需要,完善校园布局规划,优化校区功能定位。对外交流方面,如何深化中医药国际交流,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研究机构的合作,争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党建统领方面,如何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层层压实党建工作责任,力争成为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走在全国中医药院校前列。
三、统一思想,真抓实干,在服务全省大局中实现新的跨越发展
一要深入研讨。要组织广大教职医护员工认真学习、研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发展重要论述,全国及我省中医药大会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及我省具体举措,国家及我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意见》《安徽省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4年)》等文件精神。学校还将邀请王琦院士等专家、省有关厅局负责同志等专题为大家解读相关政策;也可以走出去调研,开阔视野思路。每一位安中医人都要从事业发展的高度,主动深入思考,既要在大讨论中统一思想,又要在大讨论中建言献策。
二要超前谋划。对标一流中医药大学,结合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及各专项规划,谋划确定一批校级重点项目。
三要精心实施。以项目化方式抓落实。在深入研讨和科学谋划的基础上,形成《安徽中医药大学助力中医药振兴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4年)》,形成清单闭环式管理。
全校各部门、各单位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使命感,确保干成事、不出事;对不作为、慢作为者将约谈问责。
(根据王琦书记在“振兴中医药、大学怎么干”动员部署会上的讲话整理,略有删节。)
来源:安徽中医药大学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