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4月12日开始,我们所在实验室将一直承担瑞金方舱患者的核酸筛检任务。每次进实验室我们都需要赶紧穿好防护服,并戴好其它装备。实验室一区是“武器”配送区,在这里我要提前进入实验室一区,抓紧时间配好至少50板(96孔/板)的试剂“装备”放在冰箱里准备二区待用。实验室二区是病毒的“捕猎”场所,各位“猎手”们(张士杰博士就是其中一位)要通过加样、提取、点样等步骤才能让“敌人”在最后暴露无遗。三区是病毒检测的“暴露审判”场所,我们实验室有12台扩增仪。但二区的5位“猎手”工作速度之快让这里的“判官”双拳难敌四手,经常会出现扩增仪跟不上节奏。因此在一区试剂配完后我要赶紧来到三区,和三区的老师一起进行登记、上机扩增、数据记录、分析判断、审核上报,最后归纳复查标本信息反馈给二区再进行复核。此外,还有外围的“后勤”保障人员在不断的给每个区补足“粮草”。
4月16日开始,上海的新冠感染人数呈现下降趋势,让我们都感到兴奋不已,胜利可能就快来临。4月22日,由于针对一些老旧小区、企业和建筑工地的筛查,感染人数又被无情的拉回到原来的高位。这样的高位波动就像这阴晴不定的天气,可能连老天爷都看不过去了,25日晚巨大的闪电劈向大地发出耀眼的光芒,加上狂风、冰雹、暴雨,整个空间就像要被撕裂了。但是第二天又慢慢恢复了平静,太阳照在附近的苏州河上,照在绿树成荫的公园里,照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所以我们相信这一切的困难都会过去。大巴车穿梭于静悄悄的大街上,让我们在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后有机会看到上海的夜景,空空的街道上总有一些人坚守在那里,不在乎酷热严寒还是暴风骤雨。无论是忙忙碌碌的勇敢者,还是忽然清闲在家的守望者,大家都在一条战线上,去寻找黎明的曙光。
阳光总在风雨后,等到岁月静好,大家将会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援沪医疗队 队员张波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