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强化青年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4月29日下午,第一临床医学院组织师生赴淮南市大通万人坑教育馆开展“以史为鉴照初心,红色血脉永相传”红色研学活动。本次活动系学工部“杏林研苑”研究生思政品牌活动,由学工部主办,第一临床医学院承办。
身临历史现场:触目惊心的苦难见证
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师生们依次参观了万人坑遗址陈列馆、碉堡水牢、矿工苦难史展区等核心区域。展馆内三条长20米、宽3米、深3米的土坑中,层层叠叠的白骨无声诉说着侵华日军残害矿工的暴行。据史料记载,仅1942年秋至1943年春,就有1.3万余名矿工因日军“以人换煤”的掠夺政策惨死于此,尸体被抛入坑中,甚至许多尚未断气的矿工也被活埋。展区还原的“大病房”场景更令人震撼——日军用芦席搭建的隔离区实为“停尸房”,患病矿工在此被遗弃至死,尸体堆积如山。
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医学视角下的反思
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学生们特别关注日军侵华期间矿工的生存环境与健康问题。展出的历史照片和实物显示,矿工每日仅以霉麸面充饥,饮污水沟煤水,导致传染病肆虐,死亡率极高。一位研究生感慨道:“恶劣的卫生条件加速了疾病传播,而日军不仅不施救,反而加剧迫害。这让我们更深刻体会到医学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本次实地参观学习,通过重温苦难历史,引导师生们要以史为鉴、勿忘国耻,以医者仁心践行使命,在新时代的医疗卫生事业中贡献青春力量。
(赵杨琪/文图 宋婷婷/审核 赵杨琪/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