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版|医院版|英文版|返回引导页
 
医院文化 首页 > 党建工作 > 医院文化

接骨续筋济苍生 仁心仁术铸国医——缅怀恩师丁锷教授

来自:   发布时间:2018-06-15

接骨续筋济苍生   仁心仁术铸国医

                        ——缅怀恩师丁锷教授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王正  

  时间过得真快,全国名中医丁锷教授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回想起17年前的九月中旬,我再次走进安徽中医学院,开始了读研之路。大学时期我们的专业课教材是丁锷教授参与编写的,当时我只知道丁锷教授是全国著名的骨伤科专家,据说他给学生上课只需要一支粉笔,黑板上图文并茂,讲课生动幽默、深入浅出,心中对丁锷教授的崇拜、敬畏之情油然而生。既然读研自己又选择了中医骨伤专业,当然想多学点东西,于是在2001年10月,我毛遂自荐,拜从丁锷教授为师,跟师门诊,侍诊左右。丁锷教授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严谨的治学给了我很深的印象,使我对运用中医中药治疗骨伤科疾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跟师期间很多门诊病人至今仍记忆犹新。有一个安徽淮南34岁的男性患者,右脚大拇趾肿痛伴跛行半年,夜间剧痛,难以入睡,大脚趾红肿渐紫暗,日益加重,外院诊断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治疗效果不显,准备手术截趾。患者于2002年10月份慕名请丁锷教授治疗。丁锷教授检查后认为病属中医“脱疽”, 予以活血通络加清热解毒为法,药用丁锷教授的验方“五虫散”加减治疗一个多月,保住了脚趾。还有一个安徽长丰下塘集19岁的男孩,双膝关节疼痛2年,时轻时重,后又出现双髋及腰骶部疼痛,低热一个多月,在2003年5月入住合肥某三甲医院风湿科治疗,治疗1周后症状无好转,遂邀丁锷教授会诊。当时全国SARS流行,我们跟师的弟子们都劝丁锷教授不要去会诊了,但丁锷教授看看手上的会诊单说:“西医院请我会诊,这是对我和我们中医院的信任,医生的天职就是治病救人,比起那些直接接触SARS患者的同行,这点危险不算什么”。一个年过古稀的老人为了病人,面对可能感染SARS的风险仍义无反顾,我作为弟子怎能退缩,在我的再三恳求下丁锷教授同意我陪他去会诊。会诊后丁锷教授认为这个男孩的病是强直性脊柱炎。予以中药养血祛风、活血通络之剂内服。后来患者症状好转,出院后到我院门诊治疗,服用丁锷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验方“强脊舒”,经治半年余,症状完全缓解,随访2年未复发。丁锷教授求学行医60年,博览中医经典,善采各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经验,研制的许多院内制剂在临床广为应用,创造了用中医药治愈很多骨伤科疑难杂症的神奇案,丁锷教授高超的医术,为同行和广大群众称赞

丁锷教授的门诊病人很多,但他对每一位患者都是面带微笑,详细询问病史,有的病人方言很重,丁锷教授总是很耐心地倾听患者诉说,患者说完后丁锷教授再把病史重复说一遍给病人听,确认无误后再写门诊病历。丁锷教授对门诊的每一位患者都要起身对患者进行仔细的检查,不放过任何细节,生怕由于不查体而漏诊或误诊,辜负了患者对自己的信任。但自从丁锷教授生病后,起身变慢了,变难了,随着透析时间的延长,透析次数的增加,丁老的身体明显虚弱了,起身需借助拐杖,然后用颤巍巍的手拄着拐杖走到检查床边给病人做检查。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丁锷教授每周四次透析,却还要坚持两次门诊,是对病人的爱护,是对病人的不舍,是对自己从事近60年中医药事业的无限热爱!为此有的患者感动得留下了眼泪,多数患者离开诊室前都会说请老人家一定要多保重身体!由于很多患者都是从外地慕名前来,到医院后门诊号已经挂完了,望着患者祈求加号的眼神,丁锷教授总是乐于为他们加号,尽管自己下班都已经快中午一点了。丁锷教授时常对我们说,病人大老远到我们这看病不容易,有的是从外省来的,是对我们的信任,不能让病人失望而归!

丁锷教授对病人热情,对学生关心,对学术更是严谨。作为“丁锷名老中医工作室”的指导老师,他言传身教,甘为人梯,对工作室成员的跟师笔记仔细阅读并认真批改。丁锷教授定期把我们工作室成员组织起来,毫无保留地给我们讲授自己的临床经验和学术观点,从疾病的诊断,到辨证分型、处方用药,甚至是单味中药的应用技巧,聆听教诲每次都有胜读十年书的感觉。丁锷教授告诫我们要西学中用、以中为主、中西结合,治疗疾病要辨证求因、审因论治、辨病和辨证相结合、攻邪去实、活血通络。丁锷教授的这些学术思想深深地影响着我,是我临床工作中的指路明灯。

为了中医骨伤事业的发展,丁锷教授不光把临床经验传授给工作室的弟子们,更是通过他的书把毕生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献给了每一位中医人。2010年出版的《薪火传承,丁锷教授临证精华》一书,是丁锷教授的倾心巨著。该书出版前医院考虑到他年事已高,身体状况不佳,就安排工作室成员帮助他整理编写。当我们不知从何写起的时候,丁锷教授将自己早已准备好的手写的厚厚的书稿交到了我们手上。写这些厚厚的书稿对于一个门诊看病历都要借助放大镜的老人是多么不容易啊,书稿的每一页都有多处用不同颜色的笔修改、补充的地方,可想而知,丁锷教授不知对书稿校对了多少遍。当我看到书稿中介绍他的验方“化瘀止血汤”治疗眼睛黄斑出血的时候,我的眼睛湿润了,被深深地感动了。丁锷教授对这个验方的按语是: “本人于本年元月19日正在撰写本文时,左眼突发园饼样黑块遮挡,看不见任何实物和文字,当即去眼科就诊,经反复检查,确诊为黄斑出血,遂取化瘀止血汤内服。2日后眼前黑块稀疏,视物模糊不清,继服原方4日后黑块基本消失,视力尚未完全恢复,但表明出血已止,瘀血吸收,说明本方确具化瘀止血之功。”我们可以想象,在夜深人静的夜晚,在微弱的灯光下,一位老人用一只颤抖的手拿着笔,另一只手拿着放大镜,把毕生的临床经验方,有的甚至是自己亲身验证的良方都原原本本地倾注在纸上,有方有量。丁锷教授说:“中医的传承很重要,不能太保守,要把我临床用的方子真实地写进去,让其他同道用了我这个方子也有效,这样人家才能佩服你,不然写这书就没有意义了”。多么朴实的语言,多么高尚的境界,我想这就是“大医精诚、止于至善”。您不愧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学专家,中医教育家,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

  当丁锷教授的“接骨续筋汤”还在患者家的灶台上煎煮,当丁锷教授的“腰突散”还在患者的胃肠中吸收,当丁锷教授的“消瘀接骨散”轻敷上患者的膝盖,他老人家却已经离我们而去了......那沸腾而起的药烟已随风而逝,丁锷教授的音容笑貌却仍然留在我们心中;那涅槃重生的药渣已轮回入土,丁锷教授的仁心仁术却毅然被我们继承。那接骨续筋的奇药已经濡养了太多的肢体,那潜行经络的药效已经治愈了无数的病躯;丁锷教授的一生为中医事业的发展耕耘奋斗,为中医学术的传承保驾护航,为中医骨伤人才的培养呕心沥血。您是病人心目中的良医,是弟子们心目中的良师,是老百姓心目中没有称号的国医大师!

(王正/文 陈宜淼/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