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版|医院版|英文版|返回引导页
 
宣传统战 首页 > 党建工作 > 宣传统战

跋涉三十年 奋斗正当时

来自:   发布时间:2020-09-17

刘 健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从1990年跨入安徽省中医院至今,我在这里已经工作了整整三十个年头。三十年来,祖国在强大,医院在发展,我也从一个青涩的毛头小伙成长为一个服务人民健康的资深中医工作者。对于我来说,这是成长的三十年、前进的三十年,更是努力奋斗的三十年、艰苦跋涉的三十年。抚今追昔,思绪万千,令人感慨,难以忘怀。

一、跋涉历程

(一)艰难起步(1990--1999):我于1990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分配至当时的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内科工作,打了扎实的中医大内科临床基础。根据国家“三甲”医院的建设要求,1996年中医内科分为五个三级科室,我分配在普内科,后改为内分泌风湿科,是风湿病科的雏形。那时候的情况是:专业人员少,就我一人明确做风湿病专业;专业病床少,两个专业总共25张床;住院病人少,最少时只有3个住院病人;专业设备少,基本没有专业设备和仪器。在这样艰难的状况下,我在硕士导师孙弼纲教授、医院院长韩明向教授的指导下,进行了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候学研究,开展了中医药治疗风湿病的临床观察;在医院有关领导、部门的支持下,研制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院内制剂新风胶囊,获批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省教育厅课题,风湿病学科在科研的引领下,踉踉跄跄、跌跌撞撞艰难起步了。

(二)艰苦前行(2000--2008):2000年至2003年,我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三年,丰富了阅历、增长了见识、提高了学术,增强了信心和力量。学成回到医院后,我克服各种困难,排除各种干扰,抵制各种诱惑,在中医风湿病的道路上开始了艰苦的前行。病床少,我就增加门诊次数扩大门诊量;影响小,我就到医院的各个科室进行宣传;病人少,我就发挥自己“写手”的优势,多写科普文章,骑着自行车到各报社游说,争取发表扩大影响。2002年成为硕士研究生导师,我带领研究生开展了中医药治疗风湿病的系统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没有动物房,就蹭经络研究所的动物饲养室;没有科研经费,就用自己的稿费垫付实验费、试剂费;没有实验室,就利用寒暑假期,见缝插针借用别的实验室;不会写论文,就到学报编辑部请教编辑老师;学术影响小,就积极参加国内各种学术会议,争取大会发言交流,向学术前辈求教。“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经过艰苦创业、砥砺前行,渐渐地,学科有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受到病人的信任和认可,在业界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2006年,我受聘为湖北中医学院博士生导师,2008年获批安徽中医内科应用基础与开发省级实验室,这些都为今后的医教研协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艰辛攀登(2009--2015):2008年11月,医院内科大楼正式启用,风湿病科正式独立建科,编制床位45张,一批风华正茂的风湿病专业科班学子组成了朝气蓬勃的年轻风湿病团队,从此,我作为学科带头人,带领团队开始了艰苦攀登的征程。我们强调突出自身的中医药优势特色,在原有的新风胶囊基础上,针对风湿病寒、热证候,又研制了“五味温通除痹胶囊、黄芩清热除痹胶囊”,进一步体现中医药辨证论治的精髓。我们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核心,以解决临床难题为导向,围绕临床做科研,针对患者写论文,服务患者出成果,医教融合育人才,学科屡上新台阶。2009年中医痹病学学科成为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免疫学实验室成为国家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2010年学科成为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安徽省中医药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2012年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3年我被聘为安徽中医药大学首批博士研究生导师;成立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风湿病研究所;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中医专科风湿病科、国家药物临床试验结构风湿病专业。这些国家级的学术平台和科研项目的实施,培养了人才、锻炼了队伍、扩大了影响、提高了水平,我们初步品尝到“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攀登者的乐趣和喜悦。

(四)艰险跨越(2016--2020):2015年6月,医院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大楼正式启用,风湿病科扩大为二个病区,编制床位100张,为学科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从此,我带领团队进行了充满艰险的跨越征程。我们的理念是,中医药必须关注风湿病患者的生命全周期、研究风湿病发病的全过程、服务风湿病诊疗的全流程。我们建立了临床患者标本库、临床病历数据库、临床分子检测数据库、中医特色文献数据库。我们承担了国家科技部中医药现代化重大科技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安徽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和对外科技合作项目,并与安徽省对外科技交流中心、芬兰阿尔托大学联合签署三方国际科技合作协议。我们自主研发了临床病历数据挖掘分析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海量的中医药治疗风湿病的临床病历进行大样本数据挖掘分析,明确真实世界的中药用药规律和确切疗效。我们审证求因查病根,扶正祛邪破密码,利用现代系统生物学转录组、蛋白质组技术手段,筛选检测风湿病的关键差异基因和蛋白表达谱,确定发病的分子基础和特色制剂的作用靶点,用现代科学的语言讲好中医故事。我们的学科建设水平迅速提升,中医痹病学重点学科以行业第一名的成绩,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重点学科,中医风湿病专科以全国第一的成绩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验收。我们作为主要成员编制了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痛风等疾病的病症结合诊疗指南,作为副组长编制了国家药监局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我所带领的风湿病团队被安徽省委组织部评为省“115”产业创新团队,我们的科研成果“健脾化湿通络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机制研究”荣获安徽省自然科学二等奖,风湿病学科的跨越式发展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好评和广泛关注。

二、跋涉成果

经过三十年艰苦的跋涉和团队的努力,学科从过去的“四少”变成了现在的“四多”:博士多:学科现有14位博士,2位博士后;床位多:二个院区共有风湿病科三个病区,150张编制床位;制剂多:现有内服、外用的专科制剂9种;项目多:先后获得国家级建设项目四项,省级项目五项,极大支撑着学科的发展。三十年来,我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科研论文645篇,其中SCI收录36篇,Medline收录77篇;发表科普论文82篇,主编出版学术专著29部。荣获省级科技成果36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及证书40项、主持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27项、授权发明专利3项及软件著作权1项;培养博士研究生12名、硕士研究生53名。

三、跋涉心路  

(一)扑下身子潜心做临床:我们要视临床如命根,视患者如亲人,视生命如天大。我们必须扑下身子、放下架子、潜下心来,把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作为毕生的追求。

(二)全神贯注专心做科研:科研工作是神圣的、高尚的、严肃的,我们必须专心致志、全神贯注,严谨求实、严肃认真,才能不辱使命、不负众望,取得创新成果。

(三)牢记使命痴心做学问:不忘初心,痴心不改,要把读书做学问作为人生的不懈追求;牢记使命,学海泛舟,要永远保持活力青春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

(四)感恩时代静心看得失:人生的旅途曲曲折折是常态,事业的进程螺旋式上升是规律。我们要感恩时代,不计得失,人生得失永远是动态平衡的,有多少付出就会有多大收获。

(五)期待未来诚心育英才:人才是事业的希望、学术的未来,我们要不负韶华,只争朝夕,诚心诚意育人才、全心全意为人才、真心实意教人才,使我们的事业兴旺发达蓬勃发展。

虽已跋涉三十年,而今奋斗正当时。

青春因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