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版|医院版|英文版|返回引导页
 
预防保健 首页 > 医疗动态 > 预防保健

食源性疾病防控知识小课堂

来自:   发布时间:2021-08-16

夏秋两季气温较高,各类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加快,食物极易腐烂变质,加之台风等极端天气带来的水灾等自然灾害突发,各地食源性疾病或有高发风险。今天我们一起了解下食源性疾病。

一、什么是食源性疾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食源性疾病(Foodborne Disease)是指“通过摄食方式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即凡与摄食有关的一切疾病均属食源性疾病。《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规定:食源性疾病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的前列,是当前世界上最突出的卫生问题。

二、食源性疾病有哪些种类?

按致病因子可将食源性疾病分为:细菌性食源性疾病、食源性病毒感染、食源性寄生虫感染、食源性化学性中毒、食源性真菌毒素中毒、动物性菌素中毒和植物性毒素中毒。

三、食源性疾病的主要症状有哪些?

食源性疾病最常见的症状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同时也可伴有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其他系统症状。情况严重者可能造成全身多器官衰竭,甚至引发癌症,从而引发残疾和死亡风险。食源性疾病多发于每年的5—10月,多数食源性疾病的症状在吃完食物2—3天之内出现。

四、食源性疾病的危险因素来源有哪些?

(一)过早地烹调食物,煮熟的食物保存在室温条件下超过2小时。

(二)熟食或剩余食品重新加热的温度和时间不够,未能杀死病菌。

(三)肉、奶、蛋、豆类及其制品加热不彻底或不均匀,未烧熟煮透。

(四)冷冻肉及家禽在烹调前没有充分解冻。

(五)由于人员操作或食品存放不当等造成生熟食品交叉污染。

(六)误食有毒的动植物或烹调加工方法不当(如四季豆或豆浆未煮透)而没有除去其中的有毒物质。

(七)生吃水产品及其他可能被寄生虫细菌、病毒污染的食品。

(八)食物的体积过大,烹调的温度和时间不够。

(九)食品从业人员健康状况和卫生习惯不良。

(十)使用不洁净的水。

五、日常生活中哪些食材容易导致食源性疾病?

(一)鲜木耳。鲜木耳中含有一种光感物质,人食用后,会随血液循环分布到人体表皮细胞中,受太阳照射后,会引发日光性皮炎。这种有毒光感物质还易被咽喉黏膜吸收,导致咽喉水肿。

(二)鲜黄花菜(黄花菜又名金针菜)。鲜黄花菜中含有毒物质秋水仙碱,这种物质进入人体后,会使人嗓子发干、口渴,胃有烧灼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三)青西红柿。未成熟的西红柿含生物碱,人食用后可导致中毒。

(四)发芽的土豆。发芽的土豆会产生大量的龙葵素,人食用后会中毒。

(五)鲜蚕豆。有的人体内缺少某种酶,食用鲜蚕豆后会引起过敏性溶血综合征。症状为全身乏力、贫血、黄疸、肝肿大、呕吐、发热等,若不及时抢救,可能会引发生命危险。

(六)未炒熟的四季豆。未炒熟的四季豆中含有皂苷,人食用后会中毒。炒熟的四季豆无毒,可以放心食用。

(七)腐烂蔬菜。在细菌作用下,腐烂蔬菜中的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这种物质进入人体后,可使血液失去携带氧气的功能,造成人体缺氧,引起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心跳加快、抽筋等症状。

(八)野生蘑菇。蘑菇种类繁多,人们缺乏识别有毒与无毒蘑菇的经验,误食毒蘑菇可致中毒。无识别毒蕈经验者,不要自采野生蘑菇食用。

六、怎样预防食源性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为改善公众健康水平、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提出具体而实用的健康指导“食品安全五要点”:

(一)保持清洁。餐前便后要洗手,做饭之前和过程中也要洗手。厨房用具保持清洁,厨房和储存食物的地方要注意防虫防鼠。

(二)生熟分开。避免生食上携带的细菌污染熟食,案板、刀具、器皿分开。在冰箱内的生熟食品用容器或包装袋密封,熟食放在上层,生食放下层。

(三)烧熟煮透。一般原则是煮开10—15分钟,如果是大块肉(鸡肉、牛肉),时间还需更长一点。

(四)在适宜温度下保存食物。冰箱里取出的食物需要彻底加热再食用。

(五)使用安全的水和食材。食物安全首先要确保原料安全,用清洁的自来水冲洗果蔬,食材要新鲜,变质的食材及时扔掉。

转自学习强国中国海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