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版|医院版|英文版|返回引导页
 
预防保健 首页 > 医疗动态 > 预防保健

甲型肝炎

来自:   发布时间:2019-07-09

疾病概况

甲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type A,简称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HAV感染以后可以造成肝脏的急性损伤,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心、呕吐、厌油、腹泻、乏力、食欲下降、尿黄、皮肤粘膜黄染等。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发病率很低,但在经济发展落后、卫生条件差的国家和地区仍存在甲肝的流行或暴发。

传染源

甲肝的传染源为甲肝患者、亚临床感染者和隐性感染者。

传播途径

HAV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最主要的方式是食用受污染的食物或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密切接触。

潜伏期

甲肝的潜伏期通常为15~50天,平均为28~30天。

传染期

甲肝潜伏期后半段传染性最高,持续至黄疸后几天(或无黄疸病人转氨酶达高峰时)。尽管证据表明婴儿和儿童排毒期延长(直到6个月),但大多数病例在黄疸出现1周后可能就无传染性,不会发生粪便慢性排毒。

易感人群

人群对HAV普遍易感。凡是以前没有受到过感染或没有接种疫苗者,均可能感染HAV。

流行病学

HAV在全球均有发生,但在地区流行性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过度拥挤的条件下,尤其是清洁用水受限和粪便处理不充分的条件下,大多数人在儿童时期即感染HAV,但少有临床表现。

国内疾病流行情况

自1991年以来,我国甲肝年报告发病率呈现下降趋势。1991~2020年甲肝报告发病率由55.69/10万下降至1.06/10万。我国多数地区已转为甲肝中流行区或者低流行区,发病人群年龄和职业等分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低年龄人群中甲肝发病率显著下降,成人病例占比呈上升趋势,呈现甲肝患者年龄后移的特征。

国际疾病流行情况

甲肝高流行地区通常是不发达国家(如非洲、亚洲、中美洲和南美洲部分地区),因较差的社会经济条件使得HAV易于传播。在幼儿时期,感染HAV几乎是普遍存在的,而无症状感染者占多数,整个人群在青少年之前均已受到感染。在甲肝中流行地区,因为卫生条件和生活条件改善,HAV不易于传播。但报告的病例的发病率和平均年龄通常高于高流行地区,其中包括许多易感的大龄儿童和青少年,也可出现大规模食物和水源性的暴发。高收入国家,如美国、加拿大、西欧等发达国家,为甲肝低流行地区,感染HAV的风险极低,理论上绝大部分的成人均为HAV易感者,一旦感染易发生HAV传播。

病原体及致病机理

病原体特点

HAV属微小RNA病毒科,病毒呈球形,直径约为27~28nm,基因组为单股线状RNA,无包膜。分子流行病学显示,不同HAV株间的核苷酸序列存在10%~20%的差异。大量实验表明,HAV具有一定的抗原稳定性和保守性,且只有一个血清型。HAV在低pH和适当温度(60℃持续60分钟)下相对稳定,并能耐受冷冻温度,可在粪便和土壤中长期存活。

致病机理

HAV主要经粪-口途径感染,但HAV经口如何到达肝脏,迄今尚不清楚。灵长类动物模型显示,HAV先在口咽部或小肠上皮增殖,继而经门脉或淋巴循环进入肝,在肝细胞内增殖。已证实HAV体外肝细胞内增殖缓慢并不直接引起细胞损坏,故其致病机制多与机体免疫应答介导的肝损伤相关。

临床特征和诊断

临床表现

甲肝有以下几种感染类型:(1)显性(黄疸型)感染:有明显的临床症状,肝功能异常;(2)亚临床感染:无明显临床表现,但肝功能异常、抗-HAV IgM阳性;(3)隐性感染:无明显临床表现,肝功能正常,仅抗-HAV IgM阳性(早期诊断的指征)。

甲肝的临床表现与年龄密切相关:幼童通常为隐性感染,大龄儿童与成人普遍为有症状感染。甲肝的临床症状与其他病毒引起的肝炎不易区分,明显的症状包括乏力、疲劳、厌食、呕吐、腹部不适、腹泻,不太明显的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关节痛和肌痛。肝脏转氨酶升高、尿黄,带色粘土样便和黄疸是急性病毒性肝炎的特征表现。

甲肝无特异治疗方法,主要采取支持性治疗,患者大多预后良好。

诊断

甲肝主要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体征,结合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甲肝在临床上不能与其他形式的急性病毒性肝炎相区别,所以诊断需要通过血清检测HAV的特异性抗体,并通过单份急性期血清样本中检出抗-HAV IgM或抗-HAV IgG双份血清呈4倍升高来确诊。抗-HAV IgM抗体在病程早期即出现,大部分患者在6~12个月内降低至不能检出水平。抗-HAV IgM抗体在血清中存在,被认为是现症或新近感染。

自然感染后的免疫力

HAV自然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

疫苗免疫预防

疫苗工艺和种类

目前有两类甲肝疫苗在全球广泛使用,分别是甲肝灭活疫苗和甲肝减毒活疫苗。甲肝灭活疫苗,在多个国家生产,是全球最广泛使用的甲肝疫苗。1991年美国成功研制了甲肝灭活疫苗,并在欧洲上市。2002年我国自主研发的甲肝灭活疫苗上市。

甲肝减毒活疫苗,主要在中国生产和使用。我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HAV 分离和疫苗研发。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分别采用H2株,国药中生集团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等采用L-A-1 株研制的甲肝减毒活疫苗于1992年获批上市。甲肝减毒活疫苗初期为液体剂型,效期较短,要求在冷冻温度条件下储存。为提高疫苗的稳定性,后期的甲肝减毒活疫苗加入稳定剂制成了冻干制剂,并于2000年获批上市。

免疫策略

2008年之前甲肝疫苗作为自费疫苗使用。2008年我国将甲肝疫苗纳入扩大免疫规划,在全国范围内对适龄儿童接种甲肝疫苗。

免疫程序

甲肝减毒活疫苗接种1剂次,在儿童18月龄时进行接种。甲肝灭活疫苗接种2剂次,分别于18月龄和24月龄各接种1剂。

如果接种2剂次及以上含甲肝灭活疫苗成分的联合疫苗,可视为完成甲肝灭活疫苗免疫程序。

注射免疫球蛋白后应间隔不小于3个月接种甲肝减毒活疫苗。

甲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后出生且未接种甲肝疫苗的适龄儿童,如果使用甲肝减毒活疫苗进行补种,补种1剂甲肝减毒活疫苗;如果使用甲肝灭活疫苗进行补种,应补齐2剂甲肝灭活疫苗,接种间隔不小于6个月。如已接种过1剂次甲肝灭活疫苗,但无条件接种第2剂甲肝灭活疫苗时,可接种1剂甲肝减毒活疫苗完成补种,间隔不小于6个月。

其他防控措施

1.病人管理:对甲肝病人应进行住院/居家隔离治疗和管理。

2.接触者的管理:对病人家庭成员或同源暴发中的接触者进行定期监测。做好环境的消杀和卫生处理,如水源保护、饮水消毒、食品卫生、食具消毒、加强个人卫生、粪便管理等。

3.暴露后预防:在甲肝流行期间,易感人群可通过接种甲肝疫苗进行主动免疫。对于已暴露于HAV的易感人群,在暴露后14天内接种免疫球蛋白,可有效降低HAV的感染率和发病的严重程度。暴露之前至少1个月接受过甲肝疫苗接种者不需要注射免疫球蛋白。

 

转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https://www.chinacdc.cn/nip/kpyd/bdxcrb/j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