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1959年建院开始,就积极开展了对中西医结合的深入学习和探讨,创建了“西学中”班,培养了一大批中西医结合人才,同时还引进了一大批解剖、生理、病理等高素质人才。本学位点于1986年获准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不断壮大,形成包括中西医结合临床神经病学、肾脏病学、肿瘤病学、急症病学、影像学五个研究方向。
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现为安徽中医学院博士学位支撑学科,具有突出的专业特色,本学科目前拥有卫计委(原卫计委(原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2个,国家名老中医工作室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十二五”肝豆状核变性重点专病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2个,安徽省重点学科3个,省级重点专科3个,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专业研究所2个。
拥有细胞分子生物学(脑病)实验室、免疫学实验室、数字化影像技术实验室等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新安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安徽省产业创新团队2个,安徽中医药大学科技创新团队3个,挂靠本学科的省级专业委员会5个。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脑病科、传染病科)全国协作组组长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重点专科优势病种(肝豆状核变性、帕金森病、手足口病)全国协作组组长单位,负责2个病种的国家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的制定工作。
拥有全国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老师2人,安徽省国医名师2人,安徽省名中医5名,江淮名医4名,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带头人2人,国家局重点学科带头人2人,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4名,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名,安徽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1名,安徽省卫生厅中医药管理局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8名,其中第一层次4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专病学术带头人4名,学术继承人8人。
承担教学研究项目9项,主编、副主编与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10余部,为国家级研究生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本科生规划教材《神经病学》主编单位。围绕新安医学特色理论基础与临床研究,承担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3项、省(部)级20项,目前在研科研经费达2000余万元。
获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二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等奖等奖项10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培养硕士116人,在读硕士40名。本学科与湖北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博士8人,在培博士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