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由安徽省中医药学会主办,医院承办的第四届“国医沙龙”在我院举行。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董明培,医院院长杨文明教授,以及国医大师徐经世、李业甫,全国名中医韩明向、马骏,安徽省国医名师周宜轩、鲍远程、张杰、杨骏,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指导教师和继承学生、优才学员、江淮名医、安徽省名中医、临床科室主任、研究生等参加学术交流。
董明培指出,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是中医学临床宝贵财富,需要大家尤其是年轻人认真学习与继承。党中央对中医工作高度重视,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已经成为国家的意志,我们迎来中医事业高速发展的历史机遇。我们中医人要不断进取,勤勉工作,继承创新,把中医事业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杨文明指出,国医沙龙针对中医药领域的热点问题开展了富有成效的讨论,为政府部门决策和医院学科发展提供了良好建议,发挥了智囊作用,在全国中医界形成了较大影响,已成为安徽省中医药学会、安徽省中医院一个品牌。随着现代科技不断发展,疾病谱正在发生变化,中医要与时俱进,在继承的基础上,针对中医临床疗效的不断提高进行广泛研讨,促进我院中医学术与学科不断进步。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路径和方法”。我院三位著名中医专家周宜轩教授、鲍远程教授、杨骏教授做了主旨演讲。周宜轩教授结合自己从医50年的历程与经验,认为一名优秀中医师的成长需要经历三个十年(即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衷中参西;第二阶段:能中不西;第三阶段:主中少西。三个阶段是有机结合,不可分裂。周宜轩教授指出,提高临床疗效的路径和方法是:一要梳理临床经验,使之系统化;二要凝练学术思想,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三要整理临床医案,传承学术经验以供他人学习借鉴;四要探索未知领域,应对新的疾病和挑战。
鲍远程教授在演讲中结合自己西学中的40多年体会与经验,提出了:多读经典,勤于临床;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平衡阴阳,以和为期;不拒疑难,力挽重危;创制良方,以期卓效;中西汇通,创新发展等六个方面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路径和方法。
杨骏教授结合自己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基于面口合谷收的fMRI研究的成果,运用现代科技技术与方法阐明中医针灸经典理论作用基础,为针灸临床疗效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他提出三点思考:一是针灸经典的价值,需要现代科学技术临床应用以验证;二是针灸的应用基础研究需要沟通古今中外,多科学交叉,开创新的局面,才能推动针灸学科的发展;三是建立高层次科研合作交流,拓宽研究思路,提高数据处理能力和论文发表的层次。
国医大师徐经世认为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中医,首先要有“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求知欲望,对中医有信心;第二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吃苦精神,对中医有耐心;第三要有“众里寻他千百度“的坚强毅力,对中医有决心。最后才能达到“蓦然回首,那然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豁然开朗,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徐老引用王国维的读书三境界谈中医人才的成长与临床疗效提高的路劲与方法,引起大家的强烈共鸣。
国医大师李业甫教授结合推拿学科的特点,告诫中医推拿医生多读经典、用经典。全国名中医马俊教授认为国医沙龙的学术活动对促进中医学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是非常必要的,建议扩大学术活动的规模,惠及更多的中医有识之士,共同分享学习中医理论和临床的体会。全国名中医张杰教授发表了三点建议:第一,应该扩大国医沙龙的影响力,让更多的在校学生和青年中医师参与其中;第二,读经典、拜名师、做临床,经典是基础,师传是关键,实践是根本;第三,继承好前贤的经验,结合自身的体会,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努力创新出新的理论和应用。
国医沙龙是由国医大师徐经世教授提议,由安徽省中医药学会主办,安徽省中医院承办的一个高层次高水平学术活动,主要针对中医领域热点问题,开展有益的讨论,促进全省中医药临床水平提高与学科发展,至今举办四届,得到了行业高度关注与良好评价。
(张国梁/文图审核 陈宜淼/编发)
国医沙龙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