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版|医院版|英文版|返回引导页
 
临床动态 首页 > 医疗动态 > 临床动态

天凉好个秋 养生要及早

来自:   发布时间:2010-10-06
 


    秋季,是万物成熟的收获季节,是由热转凉的交替时节,也是人体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中医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认为,秋天天气开始转凉,正是养生健体的好时机,此时的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等养生,皆以“养收”为原则。

 

情志要“宁”

 

    时至秋令,天地间阳气日退,阴寒渐生,虽秋高气爽,但气候渐凉,秋风劲急,落叶纷纷,尤其是秋收过后,景物也逐渐处于萧条状态,秋风萧萧、秋雨绵绵的肃杀时节,极易使人感到压抑,产生悲伤忧愁之感。依照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秋属金,主敛肃,应于肺,因此秋季忧和悲的情志容易伤肺,人在强烈悲哀时可出现干咳、气短、咳血等症。

    “进入秋季,人体阴阳代谢也开始阳消阴长的过渡,阳气收敛。此时,应调摄精神,注重修身养心,安情绪、敛神气、清肺气,使人的形体和精神活动以及秋天阴升阳降、阳气开始收敛之状态相适应,才符合自然规律之‘养收之道’。”省中医院刘健教授说。他建议,情志养生要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心理上的抗逆能力,胸怀要宽阔,情绪宜乐观。要淡泊宁静,知足常乐,保持精神内守。在精神调养方面,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以避肃杀之气,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工作之余,常读书绘画、种花垂钓等,均有助于陶冶性情,培养乐观性格。秋季是旅游的黄金季节,可登高望远,应秋气以收敛神气。 ”

 

秋燥要“调”

 

进入秋季,很多人会出现鼻干、眼干,嗓子干燥且不想喝水,皮肤干燥、无弹性等不适症状。 “这是典型的秋燥表现。 ”刘健说,“中医将燥分为温燥和寒燥,前者多见于初秋季节,后者常见于冬季。无论温燥或寒燥,如不积极防治,都会对健康有很大的损害。 ”

    专家提醒,防秋燥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增加水分保湿:秋天干燥的天气造成人体缺乏水分,要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多喝水,尤其是不要等到口渴的时候才喝水,以少量多饮为原则。同时经常开窗户通风透气,可将敞口大的容器盛水放在室内,增加室内的湿度。

    调整饮食润燥:从秋季天气多燥、“秋气通于肺”的特点出发,多选择梨、百合、银耳等甘润的食物,生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