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秋冬季后,天气逐渐转凉,阴雨天气增多,风湿科的就诊患者数目陡增,很多风湿病人会出现病情加重或身体不适的症状。这是因为风湿病人关节的周围血管收缩和扩张时间要比普通人长,且收缩、扩张不充分,在寒冷环境中皮肤温度下降要比健康人慢,进入温暖环境中皮肤温度上升也较健康人慢,导致风湿病人在突然寒冷时会发生疼痛。
近日曹主任的门诊多了这些类风湿的病人,他们一进门就跟曹主任抱怨说:
“主任,这天气变冷了,我浑身不舒服呀,你看看我的双手关节对比前两个月又痛又肿,
双手冰冷冰冷的,我比其他人穿的都多但是还是感觉很冷啊,我这是怎么啦?”
那么为什么风湿病人到秋冬季节症状就会反复呢?下面我们有请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风湿一科 曹云祥副主任医师为大家一一道来。
中医对类风关的记载有痹症、历节风、骨痹、尪痹等,《内经》中记载:“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者也”,而《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有记载:“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在了解了中西医对于类风关的认识后,我们不难理解,冬季由于天气的变冷,加上运动过少、筋脉运行不畅等等原因会导致类风关患者关节症状的反复。
初秋气候虽宜人,谨防发作关节炎,曹主任提出应重点在以下几方面做好防护:
虽然秋老虎仍在肆虐,但早晚已经凉快起来,不过贪凉的人们还舍不得告别凉席、空调营造出来的凉爽环境。安徽省中医院曹云祥博士、副主任医师指出,过分贪凉,很可能诱发或加重类风湿关节炎。
专家指出,如果一味贪凉,吹空调睡凉席,或是下雨时着凉甚至感冒,不适应气温的高低变化,再加上身体劳累等因素,都可能诱发或加重类风湿性关节炎,出现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困难甚至乏力、胃口差、晨僵(早起时关节僵硬)等情况。因此提醒人们这段时间尤其要注意预防类风湿关节炎,不要受凉,下雨时不要淋雨,注意下肢保暖,及时增减衣物,不要长时间停留在潮湿的环境中。中老年女性、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中、精神压力大的人都是类风湿关节炎的高危人群。建议人们在上述天气条件和环境中,一旦关节肿胀而且持续几天,就提示关节有炎症了,最好尽快到医院检查。如果只是关节疼痛,可以先观察是否是一过性的,可以先涂抹药膏或者服用止痛、消炎的药物,如果症状还不能缓解的话,要尽早到医院检查。另外,已经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人,要尽量避免停留在阴冷潮湿的环境中,也不宜紧张劳累。每天早起后最好充分活动关节,避免关节畸形、僵硬,可以尽量转动腕关节、膝关节,手可以试着使劲伸直再握拳。还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预防:
一是防湿从外来,切断湿邪侵袭人体的途径。类风关患者在此季节应避免涉水淋雨,不接触雾露之气,保持居住环境干燥,出汗以后用温水洗浴或及时更衣,尽量不从事在水中作业的工作。
二是防湿从内生,阻断湿邪的内在来源。类风关患者在此季节的消化功能比一般人更弱,若饮食不当更易滋生内湿,从而加重症状,应切记不可贪食生冷瓜果,少饮酒,少吃甜粘油腻之品,不得暴饮冷水。
三是健脾化湿增强患者的抗湿能力。类风关患者在此季节可以通过简单的食疗来增强机体的抗湿能力,如用莲米、苡仁、红枣、扁豆各30克,煮粥吃或与大米100克同煮也可,连服两周。也可经常服用藿香正气胶囊等化湿药物。
四是在治疗药物中应兼顾祛湿。类风关患者在此季节如出现湿热壅盛之证,治疗应清热除湿,宣痹通络。常用知母、石膏、黄柏、苍术清热燥湿;萆解、防己清热利湿,通络止痛;防风、威灵仙、桑枝、蚕砂、地龙祛风通络;忍冬藤、连翘、秦艽清热解毒通络。如出现风湿痹阻证,治疗应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常以羌活祛上部风湿,独活祛下部风湿;用防风、白芷、藁本祛风止痛;用川芎活血祛风止痛。如出现寒湿痹阻证,治疗应温经散寒,祛湿通络。常用附子、肉桂、细辛温经通阳,散寒祛湿,通络止痛;用党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渗湿;用羌活、独活、威灵仙、姜黄温经通络,散寒除湿。
转自安徽故事广播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