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版|医院版|英文版|返回引导页
 
媒体关注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关注

【来自防汛救灾第一线的报道】战汛,安徽16支省级医疗队奔波一线……

来自:   发布时间:2020-08-04


8月2日,骄阳似火!当日6时,长江大通水位15.29米,比前日下降0.09米;淮河王家坝水位26.47米,下降0.25米;巢湖中庙水位12.90米,下降0.06米……随着长江、淮河、巢湖流域水位高位缓退,全省防汛进入“退水期”。


庐江县抢收受灾早稻,蒙洼蓄洪区开闸退洪……随着生产自救的逐步展开,有一群人正在跟“退水”抢时间,他们身着白衣、肩背药箱,奔走在抗洪救灾医疗防疫一线。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信念,他们快速响应、迅速行动,打响了一场防疫防病的健康保卫战。


上午集结下午奔赴现场


8月2日中午10点45分,汪楠和他的6位队友刚刚结束庐江的工作,又冒着酷暑马不停蹄赶往肥西县。“7月27日开完会后,我们立即带着物资,赶到肥东长临河中学等安置点进行查看和摸底,随后开展了现场诊疗。”


安徽省中医院抗洪救灾医疗队到达安置点,准备开展医疗救治工作。


汪楠是中科大附一院(省立医院)赴合肥市的抗洪救灾医疗防疫专家组领队。7月27日,省卫健委召开动员会,决定开展为期15天左右的省抗洪救灾医疗防疫专家集中行动。来自省属医院、省疾控中心和省血防所的96名精干力量,组建16个专家组,每个组由6名高水平的专家组成,对应巡回指导1个市。


“专家组首先要做好医疗救治,参与并指导做好集中安置点或庄台(保庄圩)群众、抗洪抢险人员的医疗救治工作,确保他们有病能得到及时有效医治。”省政府副秘书长、省卫健委党组书记李必方说,各地做好医疗救治同时,还要指导退水地区和集中安置点的环境卫生清理、消杀灭以及食品卫生、饮水卫生等工作。指导督促各地在抗洪救灾的同时,坚持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这是卫生健康系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及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投入抗洪斗争的重要行动。”李必方在动员会上要求,各地要迅速行动起来,发扬抗疫精神,认真组织开展抗洪救灾医疗防疫专家集中行动,为打赢防汛救灾这场硬仗做出卫生健康系统应有的贡献。


省卫健委主任陶仪声也在动员会上提出,16个专家组要迅速进驻各市,迅速开展工作,要切实以抗疫精神、精湛医术和务实作风,帮助指导各地做好抗洪救灾医疗防疫各项工作。


“27日上午集结,下午就到肥东开展工作,28日中午抵达巢湖,29日下午奔赴庐江,刚刚到了肥西……”动员会召开后,汪楠和队友们一刻也没有停下。与此同时,安医一附院专家组兵分两路奔赴阜阳和六安,省中医院的专家赶往宣城和黄山,皖医弋矶山医院赴芜湖和马鞍山……动员会结束后两三个小时,16支医疗队就开赴各市,迅速展开工作。


巡查安置点并开展义诊


“14个安置点,12个为校舍,2个为厂房改建,安置人口多为老年人。生活用水来源均为自来水,公共厕所均日常消毒。其中1个安置点苍蝇数量偏多,校园外有污水沟……各安置点均有县医院、县中医院或乡镇卫生院医生和护士驻点,人员为5-11人不等,近5日内均无聚集性腹泻、发热等病例发生。”这是驻马鞍山专家组7月29日的工作总结,也是各工作组工作内容的缩影。


“汛期天气潮湿,出现湿疹、足癣的村民较多。”省中医院感染科副主任胡大庆所在的专家组,前几天将工作重点放在宣城市区及附近乡镇集中安置点。他介绍,对前来咨询皮肤问题的群众,该院皮肤科主任孙洪波认真查看,辩证论治,有针对性地发放院内制剂四味黄连洗剂、荆皮癣湿酊等相关药品。“安置点内村民因环境、饮食、情绪等变化出现胃肠功能紊乱,我们也发放了医院特色制剂黄枳胶囊等。”


一场大水让古城歙县成了焦点,改期的高考也曾牵挂着全国人民的心。大水过后歙县医疗卫生设施恢复得怎么样?省级赴黄山市抗洪救灾医疗防疫专家组第一站巡诊就到了该县,“走访受灾民众,进行灾后健康宣教及环境消杀指导”。在歙县人民医院,水退后医院立即组织人员对一楼发热门诊进行彻底环境消杀,三天后即恢复开诊。专家组重点询问查看了灾后肠道门诊、发热门诊的病患就诊情况,了解到与灾前并无明显变化,大家悬着的心放下了。


7月28日上午,省级赴淮南市抗洪救灾医疗防疫专家组在该市毛集区安置点开展义诊。“我的关节疼痛厉害,前段时间在阜阳市人民医院看了门诊,牛主任开的药非常管用。”70多岁的风湿病人王长兰反映。怎样才能找到这个牛主任呢?一个主任每天看那么多病人,又如何查到这个受灾老人的用药呢?专家组领队光国志试着给阜阳市人民医院打了电话。没想到,对方很快联系上了牛主任,当天晚上9点多,牛主任终于从几个院区里面HIS系统查到病人看病记录,并把医嘱发给光国志。


“我们做的这一切都值了”


7月上旬以来,受上游持续降水的影响,素有千里淮河“第一闸”称号的王家坝水位持续上涨,并于7月20日开闸分洪,蒙洼蓄洪区一片汪洋。7月31日,当安医一附院赴阜阳市专家组领队高潮兵再次站在王家坝大堤上的时候,此前内心的担忧已经一扫而光。



“这些天,我们查看了阜阳蓄洪区的7个庄台,所到之处看到的都是救灾井然有序,卫生防疫有条不紊,和想象中的不太一样。”8月2日中午,刚从颍上县南照镇六里庄台回来的高潮兵告诉记者,在颍上等地的庄台上,行蓄洪区治理的成果在此次洪水中得以显现,居民都用上了自来水,每隔几十米就有一个公共厕所,群众生活环境和卫生防疫等有了很好的保障。


同样感到“和想象中不一样的”还有省疾控中心主任医师刘红。“前5天我们都在阜南的王家坝附近巡回诊疗指导,看到那里的环境好了,群众的防病意识也增强了,无形中增加了我们战胜洪灾的信心。”刘红说,过去发大水时,老鼠喜欢往庄台上跑,今年感觉不明显,经过调查,水后的鼠密度保持在正常的3%-4%之间,蚊虫等也没有明显增加。与之对应的是,“灾区群众很少有拉肚子的。”



刘红向记者介绍,和阜南等地的行蓄洪区相比,一些内涝严重的地区可能更要关注防病防疫,消毒、杀虫、清污等工作也要及时跟上。省级抗洪救灾医疗防疫驻滁州专家组在工作中也发现,群众更关注洪涝带来的经济损失,疫情防控意识还不够强,“要像防控新冠肺炎那样强化宣传、压实防疫责任,杜绝传染病的聚集性发生。”


“这些天我们队员的衣服都是湿了干,干了又湿。很多队员的皮肤被暴晒以及蚊虫叮咬后,引发了溃烂。”汪楠说,这些天专家组一行人尽管很辛苦,但是看到一个个安置点群众生活井然有序,一位位病患在专家组的指导下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一个个防病防疫的短板被及时补齐,“我们做的这一切都值了。”

安徽日报农村版融媒体记者  程茂枝  

通讯员 胡声锁 吴鹏伟 方雯  

转自安徽日报农村版8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