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中医院专家刘健提醒,干燥综合征患者如做不到起居有常,就会诱发疾病复发。
今年33岁的美女博士李倩是省城某高校的副教授,患干燥综合征6年,一直在省中医院服用中药治疗,平时注意劳逸结合、起居有常,配合清淡饮食,病情比较稳定。她工作勤奋,努力上进,刻苦钻研,现已成为教研室的学术骨干。今年寒假期间,恰遇疫情防控,她响应国家号召,在家边防护边撰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书。上网查资料、构思标书提纲、设计技术路线图、编写研究方案、通过电子邮件或视频向海内外的专家请教问题等等,一系列的事情占据了她的所有空间和时间。白天不起,晚上不睡,甚至通宵达旦、夜以继日,成为李倩的假期常态。这种情况下,她的干燥综合征复发了,不仅口干咽干、腮腺肿胀、局部灼热红肿,而且双眼红肿、双目干涩、疼痛泪多。且伴视物模糊、头痛头晕、大便干结、小便黄赤、烦躁不安;到门诊化验发现,疾病疾病炎症活动性指标升高,诊断为干燥综合征急性发作、泌尿系感染、虹膜睫状体炎。经口服清热解毒、通腑泻火、清利湿热等中药,外敷膏药等综合治疗,并嘱患者注意起居有常、劳逸结合,患者症状逐步好转,继续在家自我防护、安心工作。
这个案例的直接诱发原因就是起居失常、熬夜上火。那么,除了常规的药物治疗外,干燥综合征患者在居家防疫过程中如何进行起居保健呢?
“起居”,是指日常生活。中医所谓起居调摄,主要包括作息规律、劳逸适度和着衣覆被等内容。《黄帝内经》指出,“起居有常”是保持健康的基本要素之一,如果“起居无节”,就会影响健康。
1、作息规律。中医认为,人生活在自然界中,与自然界息息相关。根据四季特点,春宜晚睡早起,缓缓散步,无拘无束,以应生发之气;夏宜晚睡早起,戒郁少怒,以应长养之气;秋宜早睡早起,安定志意,以应收敛之气;冬宜早睡晚起,静秘神志,避寒就温,以应潜藏之气。不仅四季节令,就是昼夜变化,对人体生理活动也有一定影响。《内经》说,一日之中,早晨阳气始生,日中而盛,日暮而收,夜半而藏,其变化与四时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规律是一致的。因此,顺应四季和昼夜的更替规律来调摄起居,保证充足的睡眠,保证充沛的精力,是中医防病保健的一条重要原则。
2、劳逸适度。“体欲常劳”,经常参加适当劳动,可以强壮体魄,健全精神。但过度劳作则耗气,正气耗散,病邪容易乘虚而入。疲劳能降低机体的抗病能力,“劳倦致病”理论在现实生活中常被印证。过劳固然影响健康,但过逸同样会对身体造成危害。长期养尊处优,安逸不劳,会使气血郁滞,生命力减弱、《内经》提出“不妄作劳”,既反对“久行”,“久视”之只劳不逸,也反对“久坐”、“久卧“之只逸不劳。其中“久坐伤肉”,“久卧伤气”,直接指明了安逸可以致病。久坐之人因缺乏全身运动,消化功能减退,以致气短乏力,影响肌肉的发育。过多的睡眠会使气血运行缓慢,令人肢体困软,志气昏坠。血液得不到充分运行,可致血栓形成。所以,华佗认为:“人体常欲劳动,但不当使极耳。说明有劳有逸,劳逸适度,才能使人体的生理功能保持在良好的状态。
3、着衣覆被。是人主动适应自然界,保护自身阳气的重要措施,但只有运用得当才能达到保健养生的目的。要厚薄适当,调换适时。太厚则易生火,扰动心神,耗伤阴液,心神扰动则脏腑失和,阴液外泄,出现盗汗、自汗和多梦、烦躁等,并导致气血失和、营卫失调,容易招致外邪侵袭;太薄则易感受外界寒邪,使阳气受伤,气血凝滞,引起各种疾病。春季寒气未尽,人体阳气处于由弱渐强的生长阶段,如撤衣减被过早,人体阳气易受伤害;秋季人体阳气未衰,自然界寒气未盛,所以不必过早加衣添被,以免助火生燥。夏季避暑不可贪凉、过食寒凉或用冷水洗澡,或在阴凉处久睡都可因损伤人体阳气或感受外界阴邪,引起疾病;冬季因怕冷而取暖太过,会扰动阳气,生火化热,破坏阴阳平衡,引起疾病。市场星报 掌中安徽 记者 马冰璐
来源:市场星报2020年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