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安徽省中医院护理人员从小事做起,以患者为中心,不忘护理初心,提升服务能力,全院护理人员全面落实“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总要求,把主题教育落到实处,持续推动主题教育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
减轻患者痛苦 一切从患者出发
胸腔引流管是胸心外科最常见的引流导管,它可以排除胸腔内的气体和液体,促进肺复张。可如果导管滑脱,就会导致气胸或使原有气胸加重,从而引起呼吸循环系统功能障碍,危及患者生命。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安徽省中医院胸心外科全体护理人员从患者角度出发,从临床实践中不断改进胸腔引流管二次固定方法,以提高患者舒适满意度。
胸心外科的护理人员们起先尝试使用导管固定器二次固定导管,避免活动时牵拉疼痛加剧,但由于术后患者汗出较多,翻身或下床等活动,导管固定器的粘附力下降,一方面会加大了脱管的风险系数;另一方面会加剧了患者的疼痛感,黏贴处皮肤容易出现发红、水泡等过敏反应。
针对以上不足,护理人员尝试使用3M胶带高举平台法二次固定,但仍然克服不了随着患者下床活动,易翘边,底座小,不牢固等问题。
经过不断地尝试、改进方案,最终心胸外科根据胸腔引流管的特点,引进改良3M高举平台法,将一段长10cm,宽7.5cm的3M胶带进行定制化裁剪,充分清洁患者黏贴处皮肤,将胶带底座一侧黏贴于皮肤上,再用高举平台法黏贴导管,随后将胶带底座另一侧黏贴于皮肤上,最后再次导管塑形。
使用改良3M高举平台法2年以来,心胸外科未发生一例胸管滑脱事件。带胸腔引流管的患者下床、翻身不再担心引流管滑落,也不会因为引流管而痛苦。
引导患者进行规范化治疗
“怪不得这个药医生说用着效果好,而我觉得不好呢,原来没有用对啊!”“我说我怎么老是长口腔溃疡,原来是用了药漱口的方式不对。”呼吸内科一病区,患者们在接受护士们的培训后感叹道。
紧盯患者使用吸入剂操作不规范、吸入不合理导致的问题,呼吸内科一病区护理人员成立药物疗效课题小组,开展专项研究,着力提高患者吸入性药物操作的正确率,提高用药准确率和降低副作用。
通过对病人仔细、长期的观察发现,因为吸入药物种类多、操作步骤繁、老年患者记忆力差,在吸入药物中常常出现很多小问题。为了让患者能加深吸入剂的规范使用步骤,她们制作了各种吸入剂使用流程图片和视频,护士反复示范指导,并且进行面对面“考试”,评价患者掌握程度,因老年人学习后容易忘记,还将操作视频发到患者手机,以便随时学习。
“医生,我糖尿病有20多年了,做肠镜这么长时间不吃不喝会不会低血糖?”
“您放心,我们会给您做好全面的检查前准备工作,即使有糖尿病做肠镜也不用担心发生低血糖。”在安徽省中医院老年脾胃科,住院的黄阿姨在得到医生护士肯定的答复后,终于打消了心中的顾虑。
许多糖尿病患者,做肠镜前由于禁食时间久,担心会发生低血糖。为了更好服务这些“不一般的患者”老年脾胃科医生护士齐心协力,为有糖尿病患者等特殊病史患者想出来一些新举措。
来住院的糖尿病患者们,在做肠镜前几天,医生会定时监测患者血糖,并根据血糖情况及时调整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的剂量。不仅如此,老年脾胃科的医生护士们还为糖友们开辟了优先通道,让糖尿病患者可以优先检查,尽量减少等候时间,还提前备好了葡萄糖,做到有备无患。
精细化管理 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近日,经过了近40分钟的穴位按摩联合手法通乳后,产后涨奶的程女士看到宝宝顺利吸吮初乳,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妇产一科以“提高住院产妇纯母乳喂养率”为护理质量改善项目,在循证的基础上采用PDCA循环进行全面的护理质量管理和改进,在改善前(产后膳食指导、婴儿早接触、早吸吮、母乳喂养知识宣教等)的基础上,实施了以耳穴埋豆联合乳房按摩为干预手法促进产妇乳汁分泌,产妇的纯母乳喂养率得到了明显提升。
腹膜透析是终末期肾脏病替代疗法之一,腹膜炎也是腹膜透析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的腹膜炎可增加腹透患者的住院率和死亡率。
降低腹膜炎发生率成为肾病科腹膜透析中心的工作重心。肾病科护理人员通过定期回顾腹透工作,分析腹透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执行解决的方案。通过集体教育等多种形式向患者讲授腹透的相关知识,使患者具备自我监督管理腹透的能力。
授课过程中,设计问题让患者及亲属现场演示,促使其尽快掌握知识,教育之后,针对患者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今后,还会定期对患者进行腹透考核,保证无菌操作。
此外,营养不良是导致感染性腹膜炎病发的一个危险因素。腹膜透析会使得患者每天约6克蛋白质的损失,根据患者病情和营养状况调整患者蛋白质的摄入量。肾病科还组建了腹透管理小组,设二名腹透专职护士,负责腹透病人的信息建档,数据统计,跟踪随访工作。通过精细化管理,使护理工作有循可依,有证可查,做到连续性、真实性。(戴心悦 记者 王佳)
来源:中安在线 2019年1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