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安徽省中医院药学部中药房获授“全国青年文明号”。这个荣誉是一群小伙子、小姑娘们实干得来的。
工匠精神需传承 业务教学再创新
中药房的配方岗位看似简单,实则大有学问,这个平均年龄在28岁的十四人小组,每天穿梭在药斗之间。精确、快速、有序的配方是这群青年人的“绝活”。摆盘子、分药、装药,每个动作环环相扣。从取药窗口看去,中药房似乎风平浪静,藏在墙后的却是十几个人来来回回、上上下下,每个人都在争分夺秒,每个人都在“精打细算”。
在繁重工作之外,中药房每周都会抽出时间安排中药方面内容的PPT教学,每期学生一来中药房,老师们都会按中药的来源、中药的鉴定、中药的炮制、中药的功效及临床应用做重点介绍。
如何把初入工作的青年药师打造成“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药师,中药房坚持在传统“传帮带”的基础上,衍生“催”字诀。中药房主任朋汤义说:“传帮带,带不动怎么办?面对自制力较弱的人,只能催他迈步,推他前行,取得成绩后,成就感自然而然会调动其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大家才能齐头并进,共同进步。”
“窗口无小事,只有你做的好不好”
中药房主任朋汤义常说“窗口无小事,只有你做的好不好”,“专业的人,必须是始于敬业,陷于学习,忠于细节”。
中药房人员有限,复核岗位一直只设四名员工,分别对十四名配方人员配好的中药进行校对,常常忙起来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2019年2月26日,吴元芳像往常一样早上准时来上班,把一切准备工作做好后,她忽然有些不舒服,和同事们打声招呼后,她去急诊看了医生,医生建议她去打点滴。 “你好,护士长,请问我是否可以带着吊瓶回科室,我的同事们都很忙,我不能离开我的岗位。”就这样,吴元芳拎着输液支架回到了自己的岗位。同事们问她怎么不请假休息,她说:“我左手输液,右手校对也是可以的,这点小事还是不要影响工作了,我怕我走了你们会忙不过来。”她一边输液,一边完成了上午自己的所有工作,保证了患者药品的及时准确的发放。
2016年底的一天,一位老人前来取药,药师审核时发现川乌超剂量,必须医生再次确认签字才可以调配药品,但此时已过下班时间,一时无法联系到医生,最终在药房工作人员王薇的帮助下,几经周折才找到医生签字,完成药品的调配发放。
这一件件“小事”折射出的是中药房人的服务素养,更体现了安徽省中医院的服务宗旨。
开拓科普新方式 传播中药知识
为了更好地普及一些中药预防疾病的方法以及如何合理用药,并提供在线咨询,中药房开设了微信公众号。“有一个前来取药的阿姨对我说,她的嗓子痛了几天没有吃药,用蒲公英泡水喝,没几天就好了。我问她是怎么想到这个方法的,她说是从中药房微信公众号的文章里学到的,同时她也把公众号分享给了她的朋友们。”查冬冬和笔者分享了这个小故事。
除了在新媒体平台上宣传,中药房也走进校园,将中药材带到学生的眼前,将知识耳濡目染的传授给中小学生。与报刊、电视等省内外媒体合作,通过专访、电话答问、网络直播等多种方式普及中药知识化。中药房更是全国首设中药指导门诊,安排中药专业资深专家门诊值班,针对患者需求,制定个体化用药指导清单,不仅方便患者,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更为药师服务转型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魔窟”中的互帮互助
2019年6月11日下午二点二十分,这天和往常一样地忙碌。中午值班人员柳艳梅擦了一下额头的汗水,抬头看了下时间:终于快要下班了!就在这时,手机突然一阵响动,“真是不好意思,我宝宝突然不舒服,要去医院看病,能不能帮我代个班?”下午班的陈静在电话那头焦急的说道。 “你带宝宝看病要紧,不用担心,你的班我来上”。柳艳梅毫无怨言的答应了陈静。下午打印机不停地工作着,处方一张又一张的拿,大家手上的戥秤翻飞,找药的脚步带起了风。不知不觉间处方慢慢变少,送走了最后一个病人时已是晚上七点,从早上七点多开始做准备工作,柳艳梅已经高强度工作了近十二个小时。
如果问安徽省中医院每一天最热闹的部门在哪里,非药学部中药房莫属。铜秤铁盘声、患者问询声、打印机声,好一幕中药房交响乐,这是一曲独属于中药房人“累并快乐着”的幸福乐章,他们前进的脚步将永远不会停息,他们将以辛勤的汗水及劳动继续谱写新时代中医药事业大发展的华丽乐章。(戴心悦)
来源:人民网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