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病科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病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十二五”重点专科,安徽省重点学科中医内科骨干学科、安徽省“115”新安医药研发科技产业创新团队主干学科、安徽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研究推广基地(试点)建设单位专业科室、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专业科室,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风湿病分会常委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安徽中医药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承建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风湿病研究所。
诊疗特色
科室运用中医、中西医特色诊治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痛风、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系统性硬化、混合性结缔组织病、重叠综合征、成人still病、白塞氏病、复发性多软骨炎、系统性血管炎、骨关节病、痛风、骨质疏松症、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风湿性多肌痛、纤维肌痛综合征等风湿免疫类疾病。制定并优化了尪痹(类风湿关节炎)、大偻(强直性脊柱炎)、骨痹(骨关节炎)等中医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极大地提高了中医优势病种的临床疗效,在行业内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科室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采用健脾化湿通络理论治疗风湿性疾病,效果显著。科室拥有基因诊断免疫学、高效液相、药理学、血液流变学、动物行为学测定等研究室,采用中西医结合特色治疗手段,拥有中药离子导入仪、中药熏蒸仪、中频治疗仪、特定电磁波谱治疗仪等特色治疗设备,开展以上及冬病夏治、穴位贴敷、耳穴埋豆等护理治疗项目。科室拥有复方芪薏胶囊、黄芩清热除痹胶囊、五味温通除痹胶囊、颈椎活血胶囊、养阴润喉茶、芙蓉膏、消瘀接骨散、骨疽拔毒散等多种院内制剂,中医特色浓厚。
科室现承担国家自然基金5项,其中面上项目2项,青年项目3项。国家级科研课题4项,课题来源有“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及科技部。省部级科研课题6项,地厅级科研课题11项。发表论文近300篇,其中SCI论文12篇,一类论文近40篇。科室研究项目获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及三等奖3次。获得安徽省省级科技成果15项。目前已成为医、教、研为一体,全面协调发展,在国内中医风湿病学科界做出一定成绩并快速发展的专科,初步建成临床基础扎实、中医优势凸显、科研力量雄厚、人才结构合理、学术优势明显的中医风湿病治疗及研究基地。
中医妇科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包括妇科2个病区、产科1个病区,其中妇科由全国著名中医妇科专家徐志华教授创建于1959年,历经了梁文珍教授以及目前学科带头人李伟莉教授几代人近60年的发展历程,产科为2015年新增科室;目前共开放床位114张,学科设备先进,设施齐全,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整体规模和实力领先的优势学科。科室目前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安徽省重点学科、安徽省卫健委临床重点专科、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妇科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安徽中医药学会中医妇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国家药物试验临床验证基地(妇科)。
依托省级三甲中医院的平台,在继承新安医学精华基础上,结合现代医疗手段,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凝练了中医药治疗不孕不育、女性盆腔炎性疾病、女性生殖内分泌疾病、产后康复4个稳定的发展方向;构建了月经不调、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盆腔炎性疾病、崩漏、胎动不安、滑胎等疗效显著的中医药诊疗方案,如补肾健脾治疗复发性流产、中医药综合疗法治疗女性盆腔炎性疾病以及从“瘀热”论治崩漏等,疗效显著;广泛开展宫腹腔镜手术联合中医药综合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等特色优势疗法;开展了经腹或腹腔镜开展妇科子宫、卵巢等部位良恶性肿瘤的手术治疗,并将中医药介入其中,促进患者恢复、减轻痛苦;2018年3月获安徽省卫生计生委批准筹建夫精人工授精辅助生殖技术,目前建设接近尾声,有望2019年3月通过验收并试运行,将中药、西药、宫腹腔镜手术联合现代辅助生殖技术联合治疗男女不孕不育,有望取得更好疗效。产科可进行正常、高危妊娠分娩、子宫下段剖宫产、中晚孕引产、复杂的软产道裂伤修补、子宫破裂修补等。
学术影响
科室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临床标准化研究中心试点建设单位、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科室、安徽省重点学科、安徽省卫生计生委临床重点专科、安徽省中医妇科学会主任委员单位、安徽省中医妇科临床路径协作组组长单位,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参与了国家级相关诊疗指南的制定和牵头区域性的相关诊疗规范出台并辐射全省,实际形成了区域性的诊疗中心。
作为安徽省协作组组长单位,牵头制定了异位妊娠、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滑胎、盆腔炎、痛经、先兆流产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作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妇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第六批名老中医师承指导老师,科室主任李伟莉教授多次担任国家级统编教材《中医妇科学》副主编;中医妇科学课程被评为安徽省精品课程。
科室在广泛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同时,积极参加妇科常用适宜技术的编写,制定操作规范并通过举办国家级和省级继教班向全省推广。其中包括中药热熨敷技术、中药熏蒸技术、中药湿热敷技术、中药灌肠技术、温针灸技术、经穴推拿技术、毫针技术、穴位注射技术、穴位敷贴技术、拔罐(留罐、闪罐、走罐)技术以及刮痧技术等。。
科室坚持医教研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近5年来,科室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承担其他省部级立项科研项目10余项,研究方向覆盖我科中医药特色治疗病种;近5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论文2篇,核心期刊20余篇;主持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安徽省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形成科技成果10余项。
肝病科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病科(传染病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确定的“十一五”中医传染病临床基地和传染病重点研究室联合建设单位。拥有国医大师、博士后导师1人,江淮名医、安徽省名中医2人,博士4人,硕士16人,专科涵盖3个临床亚专科:
肝炎科:主治各型病毒性肝炎、代谢性肝病、免疫性肝炎、药物性肝炎、不明原因肝损害、重症肝炎。
硬化科:主治病毒性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免疫性肝硬化、肝豆肝硬化、先天或遗传性肝硬化及肝硬化各相关并发症等。
肝癌科:主治原发性、继发性肝癌及相关并发症。
学术影响
(1)本学科在全国各类专业学会中担任常务委员、委员等职,张国梁主任担任全国中医传染病协作组组长等职;徐经世为第二届国医大师荣誉称号获得者。(2)参编教材2部,出版专著3部;(3)参与或主持教材改革、教学研究等。
诊疗特色:
①本专科正认真探索建立融医疗、康复、养生保健于一体、全链条的专科发展模式。将肝病人群、亚健康人群、康复人群纳入服务范围,拓宽服务领域,形成一体化发展模式,既顺应医学发展趋势、救治病患,又可以彰显中医养生、治未病两大优势;
②完善中医综合治疗模式,总结专科西医治疗区和中医综合治疗室的建设经验,探索完善中医综合治疗区与其他科室有效沟通衔接的机制。积极推广中医技术,并围绕疾病治疗,认真总结中医综合治疗的效果,明确诊疗方案;
③积极推进现代技术与中医药治疗相结合,提高诊治危重肝病疗效。瞄准当前医学的这些难点问题,积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结合中医治疗理念和方法,探索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疾病诊疗模式;
④探索利用中医药办法解决顽固性腹水尤其是耐药菌导致的腹腔感染等世界性难题。严格控制抗生素的应用,认真总结中医药临床经验,深入开展相关研究;
⑤全面探索开展中西医结合方法防治肝癌,有效阻断或缓解癌前病变的相关疾病,延长患者生存期限。
学术影响
本专科充分发挥人才、学科、专业优势,加强科学研究,运用创新理论和学说,系统总结国医大师徐经世临床经验,现已制定优化慢性乙型肝炎(肝着)、鼓胀(肝硬化腹水)、黄疸(重型肝炎)、手足口病(普通型)4个优势病种的诊疗规范;提出了4个具有创新的中医理论与学术;系统总结徐经世国医大师临床经验特色诊疗方案。本专科通过科研项目与北京地坛医院、江西南昌市传染病医院、河北唐山市传染病医院、安徽太和中医院等国内近20家科研单位共同协作,建立了一个以安徽为中心,辐射全国的有一定影响力的现代化中医传染病学研究中心,推广技术与成果,共同提高中医药防治疾病的服务能力。
①完成手足口病普通型住院临床路径的修订工作,形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手足口病临床路径,牵头拟定中医药防治手足口病临床诊疗方案;
②作为艾滋病协作组组长,完成艾滋病临床协作组“艾滋病痹症”临床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制定;
③完善徐经世国医大师临床经验特色诊疗方案;已成4个国医大师工作点;
④优化肝着、鼓胀、积聚的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并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