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版|医院版|英文版|返回引导页
 
媒体关注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关注

做啥事都提不起劲?当心“悲秋综合征”作祟

来自:   发布时间:2015-10-12
 

   自古逢秋悲寂寥,不知不觉中,秋天已正式步入正轨。你是否发现,进入秋季后,很容易心绪低落?其实,“悲秋”并非无病呻呤,而是一种季节性情感障碍。不过专家提醒,虽然大多数人的“悲秋综合征”会自行消失或缓解,但若不引起重视,及时进行预防和调节,则会对本人和身边人的生活造成或轻或重的影响。

   有“悲秋”情绪,多半是身体不适引起

   近几年来,每到秋天,刘大姐的老胃病就复发,吃不好,睡得也不好。由于身体上的不适,平日里微笑待人的她,也常会因为一些小事与同事发生口角,工作没有了往日的激情,做任何事都提不起劲。

   刘大姐并非个例。每到秋天,上了年纪的独居老人容易衍生垂暮、凄凉之感,睹物思人,更是牵挂远方的儿女;更年期妇女容易感叹年华老去、容颜不再,情绪相当敏感,常常悲伤失落;工作生活压力大的中青年人,遇到小事容易感到诸事不顺,才华不能施展,情绪压抑,郁闷难舒等等。

   为什么会有“悲秋”情绪?省中医院感染二科主任施卫兵教授解释道,从中医角度来说,随着秋季的到来,万物开始凋零,人体也进入“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有些人能很好地自我调节,顺利度过;而有些人自我调节速度与季节变化的速度的不匹配,身体上产生种种不适,这会使人体新陈代谢和生理机能均受到抑制,导致内分泌功能紊乱,进而使情绪低落,从而容易沉浸在“悲秋”的情绪中。

   据了解,换季是人们的身体对气候最敏感的时候,郁闷的心情也容易趁虚而入,尤其在万物凋零的秋天,一旦调节不好,“心理亚健康”会一触即发,甚至出现焦虑、抑郁,患上“悲秋综合征”。

   保持平常心,有助于平稳度过“悲秋”期

   立秋过后,调摄精神是养生的要务,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云:“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施卫兵就建议,秋季要以“收”为要,做到“心境宁静”,以减轻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简单地说,就是要“清心寡欲”。私心太重、嗜欲不止会破坏神气的清静。

   施卫兵建议,中老年人应以一颗平常心看待自然界的变化。“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生活上要正确面对利害得失,减轻自己的精神负担,以保持心胸开阔,促进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