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经典要广阅熟记
近日重温医书,《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所载“病机十九条”(以下简称“十九条”)迄今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仍可有效地指导中医临床。
笔者认为,中医人当下应学习经典,而且要做到广阅、熟记,之后才能达到提高临床水平的目的。就其文字而言,“十九条”字数尚不足三百,但其内容涵盖诸多方面,从疾病的不同症状和体征及不同的发病原因着眼,外以六淫之害,内以五脏所伤,归列诸病。细审每句条文,均以“诸”字起首,所谓“诸”,此处有众多、诸如之意。以首条“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而言,在临床遇见的高血压、颈椎病、美尼尔氏综合征等疾病引起的眩晕,虽立法取方用药有异,但从肝论治均有效;再如第六条“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对天疱疮、口疮等体表疾病,从心论治均能收到满意的效果。可见,中医治疗此类疾病,切不能单纯以外治外,应遵循“有诸内必形于外,有诸外必由于内”之言。
“十九条”内含五“火”、四“热”。笔者认为,火、热二字乃是依病理而言,是疾病在变化过程中身体机能亢进的一种表现。因此,但凡感受病邪,或七情所伤,或五志过极,在一定的条件下都能化火,因之刘守真论病多责于火热,创立了寒凉派。这种病理之火,临床上又区分为实火和虚火两类,而实火又有火邪、邪火、郁火、火毒等名;虚火则多由内伤劳损而致。若以热论之,外热以实,则有风热、暑热、湿热、燥热之别,内热多虚,多因五脏阴虚而成,所谓“阴虚生内热”之意。对于因火、热而致诸疾,一旦由气候骤变,酷热反常,则产生烈性致病物质,人若感受就可能发生疫病的流行,谓之戾气,因此,须注意热性病的转化。
综观“十九条”,其文字虽然简要,但涉及疾病较多,包含了脏腑、六经、卫气营血诸多方面,具有执简驭繁之妙,是中医多科综合性纲目,是指导临床之指南。所以,即使遇到复杂病情,参考“十九条”也能做到有“机”可寻。
为何运用自如者少
放眼今日之中医临床,真正以“十九条”为指导,辨证立法,处方遣药者,日趋少见。笔者认为原因有二。
一是近世纪以来,对经典的注解流于肤浅,甚至各说各话,没有将经典放到应有的高度去认识。
二是当下处于中医发展的盛世,寻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