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今年冬令补,明年壮如虎。 ”立冬过后,冬季进补又拉开序幕。可是冬补该补啥?又该怎么补?记者近日专访我省中医药专家,为您提个醒:冬补不能盲目补,要根据不同体质“对症进补”,同时,适度冬补,切忌“过犹不及”。
多种食材能“冬补”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中医认为冬季是匿藏精气的时节,冬令进补以立冬后至立春前这段期间最为适宜。 ”安徽省中医附院内分泌科副主任牛云飞介绍。
牛云飞介绍,冬令食疗佳品有核桃、荸荠、萝卜等,核桃具有治肾虚、补大脑、止咳喘、利须颜、防便秘、抗衰老等功效;荸荠能润肺养胃,生津明目,预防及治疗“上火”引起的口舌生疮、咽喉肿痛、肺燥咳嗽、冬季口鼻干燥等;而冬季也可适量进补俗称“小人参”的萝卜,民间常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之说;此外,冬季有些体虚亚健康人群由于末梢循环不畅,容易手脚冰凉,专家建议可以煲点汤喝,既补气补血又能暖和身体。此外,羊肉、狗肉、鸡肉等也都有温补的作用,可适当食用。需要注意的是,冬季饮食应在保证热能供给、摄入充足的蛋白质的基础上,经常调换品种。
辨明体质“对症”补
“尤须提醒的是,冬补切不能盲目地补,只有先辩清了体质是阴虚还是阳虚,对症进补才能达到人体的阴阳平衡。 ”牛云飞表示,一般而言,阴虚的人会有五心烦热(即两手两足心发热)、口干,夜间盗汗,舌苔较少甚至没有舌苔,脉搏上比较虚细等症状。 “阴虚人群在冬补时就不宜再食用壮阳食物,而应该以滋阴为主,龟壳、龟板和阿胶这些都是补阴补血的良药。 ”与之相对,阳虚的症状则多表现为怕冷、畏寒,腰膝酸软、舌淡苔滑、夜尿较多、脉象沉等,“这类人群就要以温补肾阳为主,可适当食用红参、鹿茸、当归生姜羊肉汤等。 ”
“中医调补阴阳遵循“阴中求阳,阳中求阴”原则,注重补阳的同时应适当佐以补阴的物质,补阴时辅以壮阳之物,达到阴阳平衡,如在补阳的同时,适当补充一些银耳、百合、鸭肉和莲藕,可以祛虚火。 ”牛云飞还特别提醒,冬季进补应适度,如果温补过头就会出现口干、起口疮 (口腔溃疡)、鼻子出血、脸色发红、烦躁失眠等症状,而若养阴过多则会造成滋腻碍胃,腹胀、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因此,冬补最好在中医指导下适度进补,避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