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版|医院版|英文版|返回引导页
 
媒体关注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关注

膏方是怎么出炉的? 记者带你一探究竟

来自:   发布时间:2013-11-04
 

    天气转冷,又到了进补的时节。日前,随着安徽省中医院今冬膏方的升火开炉,合肥膏方市场的熊熊烈火也被点燃了。膏方到底有什么神秘的地方?又是如何制作出来的?记者现在就带你一起掀开膏方的“盖头”。

膏方到底是什么?

医生开膏方是个技术活

    膏方又称“膏滋”,是一种将三十味甚至更多的中药反复煎煮,去渣取汁,经蒸发浓缩后,加糖或蜂蜜等制成的半流体状剂型,对人体中存在的功能失调、组织损伤等有良好的调整和修复作用。

    要知道,开膏方是个花时间的技术活,而且不是每个中医都会开膏方哦!每个方子,医生都要“望、闻、问、切” 和患者至少沟通上二十来分钟,“辨症”施治,量身定制。比如患者是因为湿重引起的肠胃不好,医生会先开“开路方”,改善患者的胃肠功能后,才能进补膏方,不然起不到进补的作用,反而会造成肠胃的负担。

膏方到底怎么做?

一剂膏方四天才能出炉,如果把膏方比喻成明星的话,那么膏方的制作室无疑就是一个阵容强大的幕后团队,每一个环节都容不得半点疏忽。

“门诊开单的膏方药材就送到我们这里,一袋就是一个患者的,差不多有10斤重。 ”省中医院煎药室主任张明生介绍说,药材拿来后,先要经过至少5个小时的浸泡,才能进行煎煮“提取”环节,两轮煎煮需要近3个小时,最后能得到约5万毫升药汁。

    药汁静置12小时后,过滤去杂质,还要再进行浓缩。方法是将过滤后的药液放锅内,小火煎,不断搅动,并除去浮起的泡沫,直至形成稠膏状。 “这一步很关键,因为持续三四个小时加热,屋子里的温度、湿度都很高,空调、换气扇全部打开也有30℃左右,房间内的水汽、热量必须及时散掉,这样才不影响膏方制作。”张明生说。

    最后一步就是“收膏”。收膏时要加入蜂蜜等辅料,这时候火候一定要把握好,火大了膏会煳掉,火小了则收不好。 “一般这个时候我们人都不敢离锅,几乎是一刻不停地搅拌,1个小时左右,最后形成半流体状。再‘凉膏’冷却24小时,呈现厚、黏、稠状态的膏方才算真正完工。”

    记者粗略算了一下,按照张明生的说法,一份膏方需要4个工作日才能完工。如果开的膏方量太多,这个时间还可能增加。

膏方到底怎么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