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二级甲等以上中医医院应设中医“治未病”中心,昨天本报报道了这一消息。有读者来电咨询,什么是“治未病”?没病为啥要看医生?安徽省中医院专家表示,“治未病”正是颠覆人们“有病才去医院”的惯性思维,取而代之的是“在生病前,先找医生防病”。近年来日渐被市民们接受、青睐的“冬病夏治”、“秋冬膏方”等,都是“治未病”的重要内容。在省中医院,每年接待近万人次的“治未病”人群中,80%是50岁以下的中青年人,且女性多于男性。
中青年“精英”热衷“治未病”
作为全国有名的治未病中心,安徽省中医院开展“治未病”已有四五年时间。据安徽省中医院门诊部主任盛炎炎介绍,“我们没有过于宣传‘治未病’这个概念,但相关工作一直都在开展。 ”盛炎炎告诉记者,“治未病”项目中,最“火”的是“冬病夏治”,每个夏天至少能接诊5000至6000人;其次是“秋冬膏方”,去年冬天就接诊超过1500名市民;此外,还有每个周六上午开设的“健康大讲堂”和中医药咨询活动等等。每年接待近万人次的 “治未病”人群中,80%是50岁以下的中青年精英,且女性多于男性。有医学专家曾指出,最合理的健康投入方式是把钱花在预防上。然而,卫生部前新闻发言人毛群安曾表示:中国人一生中在健康方面的投入六成至八成花在去世前一个月的治疗上。
“用私家车来打个比方,大家对车辆有定期保养的概念,也基本能做到,车辆尚且如此保养,人呢?治未病也是一种人体的定期保养。 ”据悉,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达到同样健康标准所需的预防投入与治疗费、抢救费比例为1∶8.5∶100,即预防上多投入1元钱,治疗就可减少8.5元,并节约100元抢救费。美国经过20年研究,发现90%的人通过健康管理和教育,能把医药费降10%。
“望闻问切”辨识体质
在中医院的治未病中心,除了西医体检,还可以接受中医体质辨识。随着人们工作压力增大、不良生活饮食习惯增多,“亚健康”普遍存在。
盛炎炎告诉记者,经常有人因为睡眠不好、头晕等症状来做体检,各项检查、化验都正常,但就诊者还是觉得自己身体不舒服。其实这都是因为体质出现偏颇,体质辨识其实是治未病的重点,中医把体质分为9种,其中“一种平和,八种偏颇”。对于市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