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夏,这表示季节将告别春天,迎来夏日。而从这一天起,气温也逐渐明显升高,预示着炎暑将临。那么夏季应该怎样养生呢?不妨来听听中医专家们讲的夏季“养生经”。
阳气外发要养护
在一年四季中,夏季是一年里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对于人来说,此时是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人体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并且活跃于机体表面。根据中医“顺应天然”的养生原则,省中医院专家提醒市民,进入夏季,气温虽然逐渐转热,但仍要顾护人体的阳气,亦即常说的“春夏养阳”。 “阳气是人的动力,会随季节和日月的交替变化而产生一定的波动。在夏季,人的阳气旺盛且常浮跃于外,反易被外邪折伤,如大汗则亡阳。因此,炎热夏季尤其要注意保护人体阳气,防止因避暑而过分贪凉。 ”
立夏之后,昼长夜短,人们的睡眠时间也相应缩短。从清晨开始,阳气外散,到午间最旺盛,之后有所下降,到了夜间再次达到发散最大值,如此周而复始。因此,在饮食起居和工作学习时,可晚些入睡,早点起床,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规律变化。但是,如此一来,易造成人的睡眠不足,即老百姓常说的“春困、秋乏、夏打盹”。为了防止睡眠不足的 “夏打盹”,就要增加午休,尤其是老年人有睡眠不实的特点,因此更需要午休。“午睡时间要因人而异,一般以0.5—1小时为宜。即使难挤出时间午休的,也可以听听音乐或闭目养神。但切记睡觉时不要贪凉,不要在风口处睡觉,以防着凉受风。 ”省中医院专家说。
“对于体质虚寒的市民来讲,夏季也是一个治病的好时机,利用夏季自然界阳气充盛的时机,采用温热的中医疗法,调动体内阳气,增强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从而防治疾病在冬季复发或减轻病情。 ”专家解释说,夏季外界阳气最旺,人体的阳气也是最旺盛的时候,中医的“冬病夏治”就是在盛夏人体阳气旺盛的时候,将阳气培养得更旺,以便秋冬抵御疾病的侵袭。
心火旺盛要调节
随着气温的日渐回升,夏天已悄悄地来到了我们的身边。这个季节是一个天气炎热、万物生长旺盛的时期。当夏日气温升高后,人们极易烦躁不安,好发脾气。所以,在夏季要重视养心,特别是老年人要笑口常开,通过自我调节,努力做到制怒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