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版|医院版|英文版|返回引导页
 
媒体关注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关注

中医科普也要“望闻问切”

来自:   发布时间:2011-04-01
 


    “望病颜、闻病声、问病症、切病因”四个环节,体现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的辨证施治医学观。普及中医药科普文化知识,让广大群众进一步了解中医、信赖中医、享用中医,更是中医药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在普及中医药知识时,也应学会“望闻问切”,即切中要害,注重个性,望得准、闻得真、问得活、切得精,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大众化的语言,说出大家最关注、最想知道的中医药知识。

    “望”有两层含义,一是要不断地学习,中医药博大精深,有很多独到精辟的理论、方法,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对科普知识了解得更多、更透、更深入。随着医学科学不断进步,新知识、新理论和新观点层出不穷,科普工作者也需要通过加强自身的学习,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知识结构,从而更多、更好、更准确地向群众普及中医药知识;二是要关注群众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只有了解这些,才能使科普工作更有针对性,激发群众对中医药知识的关注。笔者有几点建议:临床医生应把患者咨询的问题记下来,进行系统地分析和解释,写成科普文章,这样的宣传内容往往是很多群众所关注的,切忌不要把给医学生上课的讲稿或者科研论文,原封不动地拿来当科普讲稿。

    “闻”就是善于倾听各方面的声音。作为中医药科普宣传的管理工作者,在出台政策、制定科普宣传形式、开展科普宣传活动、确定科普宣传内容时,既要听取科普专家的意见,也要搜集整理群众对科普宣传的意见。科普专家经常直接与群众接触,最了解群众对中医药科普内容和形式的需要。只有了解这些,科普宣传才能得到群众认可,才能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强科普宣传效果,提高科普工作质量。

    所谓 “问”,就是在开展中医药科普工作前,针对科普讲座的受众群体的特殊性,多问自己他们需要怎样的保健方法、怎样使用中医药方式避免不利于健康的“职业话”工作和生活方式。科普语言表达也很重要,通俗易懂当然是基本原则,但也应该有所区别。比如在向知识层次比较高的人群宣传中医药科普知识时,可以从中医理论中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如果是给知识层次不高的人群讲,则可以结合门诊的特殊病例进行讲解。总之,原则就是中医药科普语言一定要是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在科普形式中最好有与群众互动的内容,通过解答群众的提问来进行普及,效果往往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