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生发的季节。春三月,阳气上升,万物生长逐渐旺盛,一派生机盎然景象,正所谓“天地俱生,万物以荣”,让人感觉心旷神怡。但中医有“百草回芽,百病发作”之说,意指春天里,多种疾病都发生,若患有宿疾者,更要当心旧病复发。初入春季,天气忽冷忽热,温度与湿度往往相差很大,气候的骤变会导致人体的平衡失调,体弱者容易生病,旧病者则容易复发。省中医院专家建议,不妨从起居、情志、饮食等方面着手,从日常生活的细节贯彻养生之道,从而有效避免疾病发生。
科学“春捂”防感冒
感冒在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不少人都觉得似乎没有大惊小怪的必要。然而,发生于春季的感冒却不同于其他季节,因为它虽是普通小毛病,却与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常会引起许多并发症,常见的有鼻窦炎、口腔炎、喉炎、中耳炎及淋巴结炎等。
省中医院专家建议,预防春季感冒,关键是要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自身免疫能力。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流通,在感冒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不与感冒患者共用毛巾、饮食用具等。感冒后要多喝水,吃一些水果或喝些果汁。饮食上也应该清淡,以流食或软食为主。
避免感冒,不可忽视给身体保暖。初春三四月间,天气乍暖还寒,上午春意暖暖,下午可能就寒气袭来。此时如果过早地减去棉毛衣服,寒气就会乘虚而入,伤及人的阳气,伤风、感冒、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便会“找上门来”。因此,民间谚语有“春捂”之说。 “几乎人人都知道‘春捂’的道理,但不见得都懂得如何‘捂’。 ”中医专家提醒,要做到“春捂”防病,要坚持不忙减衣、上薄下厚的原则。“初春气温回升是一个渐变过程,切忌天暖了就减衣服、气温突降却还没加衣服,尤其是老人、小儿、产妇和慢性病患者更要注意。 ”
“春捂”为何又要“上薄下厚”? “人的阳气根于肾,春季随着阳气回升,肾中阳气也会逐渐升发,而肾居腰府,阳气从此向全身散布,一旦有风寒入侵,阳气就会被困于下,使腰以下的血液循环受到阻碍,出现腰膝酸软、疼痛麻木等症。因此,初春时节,下身的裤子、袜子、鞋子,一定要穿得厚点、暖和点,不要换得太快,脱得太早。有的年轻女孩初春时节为了美丽,早早就换上裙装,致使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