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版|医院版|英文版|返回引导页
 
媒体关注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关注

辨证施治,有效“祛湿”

来自:   发布时间:2017-07-18
 

湿热盛夏,很多人出现头脑昏沉、不思饮食、腰背乏力等症状——

辨证施治,有效“祛湿”

本报记者 王慧慧

  盛夏时节,高温多雨。“祛湿”,成为日益重视健康养生的现代人关注的话题。或者“红豆薏米粥”,或者拔罐、针灸,几乎人人都能信手拈来关于“祛湿”的简易小办法。省中医院专家提醒,湿气产生的原因复杂,自行盲目进行调理,不仅去不了“湿”,反而可能会对身体健康造成损害。
    湿邪从不“孤军奋战”

  关于判断身体是否湿气重的简单方法,盛传的有这么几种。比如,伸出舌头观察,若舌苔黄腻,则身体湿热;食欲不振,或稍进食即感胃胀,都是脾湿的表现;如果大便不成形,长期便溏,体内也必然有湿气……“事实上,在传统中医的观点中,这些症状都不能单单用‘湿’加以解释。”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刘健说。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说“因于湿,首如裹”,湿邪变化无形,以脾胃为中心,以三焦为通道能够影响全身健康。湿邪上扰可以使头昏沉、不清醒,出现头重如裹、身重如捆的感觉;如积于中焦,可出现不思饮食、腹胀、恶心呕吐等;若积于下焦,则可导致大便粘滞不爽、小便浑浊或淋漓不尽等;若阻滞经络,会导致腰背四肢酸胀、疼痛、水肿、屈伸不利等;若伤及阳气,则可使人四肢乏力、好逸恶劳、嗜睡、畏冷等。

  所谓“湿气”,有“外湿”与“内湿”之分,外湿从外界所感而得,比如人体直接与过多水湿接触、常居于湿气重的地区等,容易导致湿邪内侵而发病。内湿则是由体内自动产生,人体水液代谢的调节由多个脏腑共同完成,“湿气”的产生与脾、肺、肾、肝等都关系密切。不管是内湿还是外湿,湿气都具有重浊、黏滞、易伤人体阳气的特性,因此在症状表现上比较接近。

  “需要强调的是,湿邪很少单独为病,而是往往与其他致病因素共同影响人体,因此又有‘寒湿、湿热、暑湿、风湿’之分,分别伴随有其他病邪的不同表现。”据刘健介绍,对于人体来说,“六淫”包括风、寒、暑、湿、燥、火,这其中不少都会“狼狈为奸”,共同作用于人体而致病。比如,现代人生活、工作、精神压力大,容易因思虑过多而致肝气郁结。人的五脏五行相生相克,肝主生发,如果疏泄不利的话,也会影响到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