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版|医院版|英文版|返回引导页
 
媒体关注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关注

“三下乡”如何下到农民心坎上:从“输血”到“造血”

来自:   发布时间:2017-04-11
 

从“输血”到“造血”

本报记者 王慧慧

  这个春天,形式多样的卫生下乡活动在全省各地有序开展。记者采访发现,经过20年的发展,卫生下乡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悄然发生着变化,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帮助基层增强“造血”功能,是其中的最大亮点。

基层“点单”,下乡更“接地气”

  2010年,省中医院肛肠科副主任医师毛细云曾驻点潜山县中医院,参加为期一年的帮扶基层工作。“当时那里能看痔疮等肛肠科疾病的只有一位医生,而且诊疗水平不高,稍微复杂的混合痔都看不了,更不要提微创技术。 ”一年的驻点中,毛细云手把手教当地医生,努力把业界前沿技术信息传递给他们。如今,他建立了微信群,聚拢了181位来自全省各地的肛肠科医生,在更大的平台上与基层同行交流业务。

  “当下,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严重不均,集中更多技术、人才、设备等优质资源的城市大医院有责任、有义务、也有能力帮扶基层,提高基层诊治水平。 ”省中医院院长杨文明认为,在通过基层坐诊、查房、培训等传统形式延伸优质医疗资源服务范围的同时,更需要在因地制宜上做文章,要针对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现状,将城市优质资源与基层百姓需求达到最大化契合,实现百姓“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乡”。比如,在慢性病人群快速增加的今天,脑梗患者也大幅增加,但很多基层医疗机构连神经内科都没有,基层患者常常不能在当地得到及时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