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是全年24节气中的第17个节气,预示已入深秋。中医认为,人的生理活动随着自然界的变化经历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强调“天人合一”,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随着气温的不断下降,雨水的减少,加上天气干燥,易诱发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方面的疾病,乃“多事之秋”。国家第五批老中医药继承人、安徽省中医院医生陈炜提醒,寒露过后要注重调摄身体,维持机体的阴阳平衡。
专家介绍
陈炜: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导,国家第五批老中医药继承人。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咳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癌、间质性肺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等肺系疾病,尤其擅长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间质性肺疾病的中医肺康复治疗。
起居养生:注重足部保暖,不宜再“秋冻”
寒露之后昼夜温差加大,不宜再“秋冻”,宜防寒保暖,及时加衣,预防感冒,并要防止老慢支、哮喘等慢性病的复发。
居家要保持室内通风,每天至少30分钟。可每天按摩鼻翼两旁的迎香穴预防感冒,亦可根据体质坚持每天用冷水洗脸,这样可增加机体的耐寒能力,提高免疫力。
寒露节气一过,应注重足部保暖。“百病从寒起,寒从脚下生。”足部保暖除了穿保暖性能好的袜子、棉鞋外,还应养成睡前热水泡脚的习惯,这样可以舒筋活血,消除疲劳,温煦周身。除了暖脚外,也要注意暖颈、暖腰,尤其是老年人,阳气渐衰,要防止寒邪入侵人体,引起脏腑功能失调而致疾病的发生。
饮食养生:多吃滋阴润燥、益胃生津的食物
寒露时节,气候干燥,人体容易缺失水分,出现皮肤干燥、口干舌燥、干咳少痰、大便干结等症状。饮食养生方面宜注意适当补充水分,多食滋阴润燥、养肺润肠、益胃生津的食物,如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