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气候多变,在一年四季中,是气温、气流、气压等气象要素变化最无常的季节。倒春寒季节容易出现呼吸系统感染,空气干燥,呼吸道黏膜的防御功能会受到直接影响,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可乘虚而入,造成疾病。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省中医院)常务副院长刘健教授提醒市民,温度的变化幅度过大,对人体健康有一定影响,特别是会诱发或加重一些慢性病症。
专家简介
刘健,医学博士,一级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风湿病科、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痹病学科、国家中医药重点专科风湿病科、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风湿病专业学科带头人,安徽省级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安徽省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科带头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风湿病分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副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安徽省中医药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创立中医药健脾化湿通络单元疗法治疗风湿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痛风等。
坐诊时间:周四上午在门诊六楼名医堂、周日上午在门诊三楼风湿科。
关注天气变化:慢性病患者要安排好衣食住行
刘健教授提醒,温、热、凉、寒的变化,改变着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等方面的功能。“一些慢性病患者,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初春季节,随着外界环境变化,正常人也会感到不适,而有慢性病的人则易发病,精神病、肺心病、气管炎、胆石症等病都有发作和加重的可能”。
初春时节,对气候敏感的人血液中激素大大增加,体内产生过多肾上腺素,使得精神紧张、情绪低落、困乏疲劳,有人称之为“肾上腺综合征”。
初春的风速较大,风向变化频繁,从而给各种细菌、病毒的大量繁衍和传播带来可乘之机,因此,春天也是预防传染病、流行病的重要时期。风沙阵阵,花粉飘飘,荨麻疹、过敏性皮炎、鼻炎及眼疾患者会大大增加,哮喘病患者由于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支气管处于“高反应状态”,也会出现症状。所以,在多风、冷暖不定的初春时节,应该特别关注天气及其变化,尤其是慢性病患者,要随机应变,安排好衣食住行,防止寒气、湿气的侵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