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用心守护“守沪”人
本报记者 陈小飞
6个区、1个岛、1091个采样台、559个采样点、4530名医疗队员的感控与防护督导……从3月31日到上海支援的那天起,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赵红与同事张星辰,每天都在用心守护“守沪”的人。
“看着一批批星夜驰援上海的医疗队队友们,我既钦佩他们的勇毅逆行,更关注他们的感控安全。”赵红说。她曾奋战在湖北武汉抗疫现场,今年3月初又赴安庆、马鞍山等地进行感控指导,每一次参加抗疫,赵红都把督导中的发现的问题记下来,整理到手册上。
到达上海的当天下午,根据安徽省援沪医疗队总领队杨绪斌提出的具体要求,赵红结合之前的防疫经验进行了更细致的完善工作,涵盖援沪工作要求、纪律要求、生活要求、院感要求四大方面,对具体工作、闭环管理隔离酒店、通勤车转运、个人防护等方面,对援沪人员作了详细介绍,确保人手一册,最大限度地保障医疗队员在沪工作期间的安全。
这些纪律可以说是队员的防护“神器”,为保证每个队员都知道、都明了,3月31日晚7点到9点,赵红对医疗队全体队员开展了岗前线上视频培训并进行实时考核。“这是真正的抗疫战场,我们必须严格做好个人防护。”赵红一边对防护具体细节结合PPT进行讲解,一边列举常见误区,如并非戴多层口罩就安全、医用防护口罩里面不可戴外科口罩、防护服衣领不能盖住口罩等。张星辰在一边对着摄像头进行实操演示,使队员们更清楚地知道如何检测手套完整性、防护口罩密闭性,在室外没有两个缓冲区的情况下如何一次性从内向外、向下反卷脱去所有防护用品……
“重要的问题说3遍。”赵红说:“我们在上岗前、采样中、上岗后,反复培训、反复强调。”4月3日上午,针对安徽选派的驻点1030名援沪核酸采样队员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她再次开展线上答疑研讨和心理疏导。4月3日夜间和4月9日再次对另一支当天往返、星夜援沪的3500名核酸采样医疗队队员紧急进行线上岗前培训。
医疗队员们在一线日夜奋战,赵红和张星辰也不眠不休。“我们尽量要站上风头,上门采样站门外、不入户内;室外用餐前脱去污染防护用品,手部严格消毒后,选择远离采样点、空旷通风的位置,保持2米以上距离分散开吃饭,不能面对面讨论……”一次次“唠叨”、一遍遍叮嘱,为的是队员们的安全,如对核酸检测异常人员上门采样注意事项、防护异常应急处置、身体不适应急处置、闭环管理等问题,她不厌其烦,反复强调。
赵红说:“核酸采样人员特别辛苦,除了培训,我们还必须到现场去看、去检查,生怕微小的细节疏忽了,引起传播风险。”4月1~13日,她和同事马不停蹄地奔波于上海嘉定区、闵行区、黄浦区、徐汇区、杨浦区、浦东新区等6个区以及长兴岛,在约340个核酸采样点和多个方舱核酸检测点进行现场督导。
在采样现场,经常能听到赵红和同事这样的对话:“老师,您的防护服衣领不能把口罩盖着,这样会把口罩向下蹭,影响密闭性安全。”“老师,您的护目镜已雾水重,口罩没有罩住鼻子了,请赶快找地方更换。”“老师,防护服外面真的也不需要再穿隔离衣,过度防护反而可能增加感染风险,天气热了,也增加身体消耗,不利于防控”……在采样现场,看到医护队员们不辞辛劳地坚守阵地,深受感染之余,赵红下定决心要像对待亲人一样守护好每一位队员,把巡查中发现的防护细节问题反复推敲评估、做风险研判等,确保每一个一线队员都安全无忧。
“在采样现场,做好对群众的解释工作,也是对我们队员的一种保护。”赵红说。面对前来进行核酸采样的群众,她和张星辰反复提醒:“阿姨,请您保持2米距离,不要提前靠近和摘口罩,等轮到您做核酸检测时再摘下口罩,谢谢配合!”“叔叔,请您坐下进行采样,让我们队员处于上风位,谢谢!”
“赵老师、张老师,有你们在身边,我们心里感觉踏实多了!”队员们纷纷表示。一位队员说:“赵老师、张老师特别细心,我正在想回去途中上厕所时该注意啥,没想到赵老师就主动给了答案。”面对完成采样任务后要返回的队员,赵红在群里发了这样一条信息:“途中如需进入服务区上卫生间,请严格佩戴医用防护口罩,可用纸巾、消毒湿巾等开关卫生间门、水龙头等,做好双向防护,谢谢配合!”
“谢谢赵老师,有你们的保护,我们特别有安全感。”一句简单的致谢,却饱含炙热的温度,这是对援沪医疗队每一位队员最大的褒奖和鼓励,让素不相识的彼此,此刻心连心。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2022年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