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进展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多系统病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程缠绵难愈,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严重降低。本病属中医“痹病”范畴,其主要病机为脾虚湿盛、痰瘀互结、经脉痹阻,其中血瘀证是其重要病理环节,贯穿始终。中医药治疗本病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疗效可观,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研究团队在学科带头人刘健教授指导下,开展了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血瘀证的系列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呈现出显著的优势特色。
文献数据挖掘研究:本团队通过网络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医学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等数据库自建库以来至2021年9月关于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对纳入的63篇文献和70个完整处方进行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及复杂网络分析,发现中医药治疗本病以活血化瘀、益气健脾、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四类为主,说明血瘀证是类风湿关节炎的重要表现,活血化瘀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方法,在临床广泛应用。
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研究:本团队在前期文献数据挖掘的基础上,从中再筛选出有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提取所需的血瘀证相关指标,纳入RevMan5.3进行Meta分析。Meta分析表明,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血瘀证有确切疗效,且在改善患者的关节压痛、关节肿胀、DAS28评分(即针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28个关节的疾病活动度评分)、D-二聚体、纤维蛋白、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等方面优于西医对照组。
临床数据挖掘研究:本团队进行的临床数据挖掘研究表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普遍存在高凝状态及血瘀证,健脾化湿通络中药可有效改善高凝状态,提高临床疗效。刘健立足病证结合、方证对应创制的具有健脾化湿、通络除痹作用的中药复方新风胶囊(由黄芪、薏
苡仁、蜈蚣、雷公藤组成),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血瘀证疗效确切,副作用少。本研究团队收集524例接受新风胶囊治疗的类风湿关节炎住院患者的资料。采用数据挖掘的关联规则分析方法,发现治疗后患者的炎症和凝血指标显著降低;且新风胶囊的应用与免疫炎症指标
(C 反应蛋白、血沉、类风湿因子、补体C3、补体C4)、血瘀指标(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的降低有很强的关联度,能显著改善类风湿关节炎高凝状态及血瘀证。
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新风胶囊中黄芪、薏苡仁、蜈蚣、雷公藤 92 个中药活性成分,与 405个核心靶点全部对接成功。进行 GO和KEGG富集,结果表明新风胶囊作用于类风湿关节炎血瘀证机制的主要涉及白介素 17(IL-17)、肿瘤坏死因子
(TNF)和核因子-κB(NF-κB)等信号通路。新风胶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核 心 基 因 主 要 包 括 PTGS2、CASP3、TNF、AKT1 和 JUN。分子对接结果表明,新风胶囊的活性成分 β-谷甾醇和豆甾醇与 TNF 和 PTGS2 有良好的对接,这可能是新风胶囊调节类风湿关节炎高凝状态的关键活性成分和主要作用靶点。本团队下一步将从表观遗传学角度,重点研究新风胶囊改善类风湿关节炎血瘀证的分子机制。
王帆帆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2022年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