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版|医院版|英文版|返回引导页
 
媒体关注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关注

新时代中医药发展需聚焦“三力”

来自:   发布时间:2021-12-30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文化瑰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医药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人民群众需要发展什么样的中医药,如何发展中医药,迫切需要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给出与时俱进的答案。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增进人民健康福祉,是时代赋予我们中医药工作者的使命。面向未来的中医药,既需要传承精华,突出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又需要守正创新,与现代科学相结合,更需要特色发展,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传承精华,保持中医药“信力”

中医药的“信力”源自于其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中医药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特别是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医药的特色优势体现在临床疗效确切、用药相对安全、服务方式灵活、费用比较低廉、创新潜力巨大、发展空间广阔等方面。中医药在抗疫中的突出贡献激发了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文化自信,新时代的中医药将为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作出更大贡献。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中医药发展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更是为广大中医药工作者提供了“信力”加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五部门印发的《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提出,部署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播工作,使中医药成为群众促进健康的文化自觉。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明确中医药发展地位,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中医药改革发展,中医药工作者理应抓住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继承、发展、利用好中医药,自觉把中医药工作放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去,打开中医药发展新局面。

守正创新,增强中医药“新力”

回顾中医几千年的历史,我们发现中医药的发展史本身就是一本创新史。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总结前人方法基础上创造了“望、闻、问、切”四诊法,秦汉时期《黄帝内经》提出“治未病”的预防医学理观念,确立中医学的思维模式,东汉时期《伤寒杂病论》确立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唐代医家孙思邈提出“大医精诚”,明朝时期《本草纲目》闻名中外,再到屠呦呦从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中获得灵感发现青蒿素,我们不难发现,中医药的发展就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创新是推动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动力。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振兴和发展中医药,必须大胆借鉴,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与现代的科学技术相结合,从而实现其长远发展。新时代中医药想要发展,要发掘中医药与现代科学的结合点,引导中医面向社会需求、面向临床实践不断创新,让中医药焕发生机,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广大中医药工作者既需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发挥好中医药特色优势,又需要努力创新,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中医讲究整体理念、辨证论治,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也要因时而变,因势而变,中医药的发展也是如此,既要传承中医古老的理念和方法,“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愈后防复”,又要始终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改善中医药发展理念,创新中医药医疗服务模式。当下,中医药工作者要思考如何将中医药学的原创思维与现代科学结合并进行创新,推动中医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完善的医疗服务,中医药健康服务事业也必将因此而转型升级,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特色发展,提升中医药“效力”

“效力”是中医药延续和发展的生命力。中医学与西医学关于“病”的概念不尽相同,但在发病原因与诊疗效果等方面有规律性和共同点,要抓住“病”的发展规律,寻找中西医取长补短的结合点,以“效力”为导向来弘扬和发展中医药。在此次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探索形成了以中医药为特色、中西医结合救治的系统方案,成为中医药传承创新的生动实践,中医药的早期介入极大提升患者的自愈率,降低重症比例。中医药的“效力”不仅得到国内广泛认可和接受,更在国际上产生了良好的反响。“效力”是可以走遍世界的医学通用语言,疗效是中医药生命力的根本,中医药通过“效力”为全球疫情防控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广大中医药工作者使命光荣,责任在肩。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出发点,要聚焦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全力推动中医药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发展中医药需要为民力行。立足新的发展阶段,发展中医药需要利用中医药特色健康产品、中医药文化活动、中医药健康产业等形成中医药产业链;需要利用现有中医药教育资源,探索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加强中医药知识的宣传引导,让全社会形成尊重中医、爱护中医的社会风气;还需要挖掘中医药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创新中医药文化传播形式,推进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 马云飞 孙竟成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转自中国中医药报12月29日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