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经世:无愧“经书济世”初心,为中医传承发力
今年5月份,我省六安市、合肥市两地出现新冠肺炎病例,5月30日,本来已经办好了住院手续的徐经世接到了一个电话,立即奔赴六安,参与会诊新冠肺炎患者。“去年以来,我一直在关注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变化。”88周岁的老人,皓首之年数次前往抗疫一线,辨证施治,开出中药处方。徐经世出生于中医世家,行医济世60年,善攻疑难杂症,功底深厚,圆活变通,对内科杂症有独到的诊治方法,为第二届国医大师。他坚持不开大方,“中医关键在于辨证,脱离了辨证施治,那不是中医。”
家学渊源,承接祖父医者仁心
在徐经世家中,至今摆放着厚厚一摞祖辈传下来的中医经典古书手抄本,纸页已被翻得破碎,这些手抄本正是祖父徐恕甫留给他的宝贵财富。
1933年,徐经世出生于医学世家。“五六岁时父亲去世,11岁时母亲去世,我是祖父带大的。”徐经世的祖父徐恕甫是晚清秀才,民国时期的江淮名医。在祖父的熏陶下,徐经世幼时饱读史书典籍。“中医重在传承,1951年,祖父说希望我也来学医。”就这样,徐经世走上了学医之路,“祖父对我这一生,影响非常大。”
1956年祖父来到省中医进修学校(安徽省中医院前身)任教,徐经世和祖父一起来学校进修,1959年他开始临床实践。在祖父的言传身教下,经过几年中医理论的深造和临床实践的历练,使他对中医理论的理解、临症审慎的把握、施治方药的运用初步形成自己的风格,成为当时安徽省中医界中青年队伍里的佼佼者。
“医者,要有仁心,这是祖父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祖父在行医中,施医舍药,穷人看病不收钱,还会送上药材。徐经世早早明白,“当医生,学好技术,是为了治病救人,以仁心仁术为人民服务。”
不开大方,“悟”出来的杂医圣手
“中医不仅仅强调‘师承’,自己还要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在‘悟’中提升。”徐经世对疾病的处置,不是只盯着个体病灶的变化,而是着眼于整体,从病位分析其病因,按照五脏六腑的生理特性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辨证论治。
在疑难杂症的治疗中,徐经世有自己的辨证思维和独特的见解,取方用药、圆活变通。
曾有一位29岁恶性组织增生患者,病情日趋加重,医院动员其出院,安排后事。家属找到徐经世,徐经世诊治之后,嘱咐家属购买2粒安宫牛黄丸,连夜分2次给患者服下,第二天早晨患者便神志清醒。徐经世解释道,“患者舌红少津,脉象细数有力,属热厥证。安宫牛黄丸可以芳香开窍,最为合适。”
“中医治病,贵在辨证。”徐经世巧于立法和取方用药,常有久治不愈的疑难杂症在他手中药到病除。
不开大方,贵药能不用坚决不用。这是徐经世开方的原则,“先辨证,再开方,这样开的方子不会大,而且精准,脱离了辨证的,那就不是中医。”他开出的中药处方,基本不会超过12样药,疑难杂症最多也就是14样药。
“以德为本,病人至上。”很多患者是远道而来,加班加点对他来说已是家常便饭,而且一坐就是四个多小时,他有膀胱结石病,是不能长时间坐着不动的,病情发作的时候就自己服药坚持。
对于家庭困难的患者,徐经世经常免除他们的挂号费。很多药店、私立医院花重金聘请他“代言”,均被他拒绝,“学医不是为了求财,要无愧于初心。”
三副汤剂,重症患者转为轻症
勤思善悟,药简效彰,徐经世载誉无数,2004年他获第二届“国医大师”荣誉。“国医之誉,功在大家。”徐经世说尊重荣誉,但这荣誉也是对他的信赖和鞭策。如今年近九旬,他仍坚持临床一线,“中医不能离开临床。”
2020年春,新冠肺炎暴发,“疫情暴发初期,不知病理,但是对于发展了几千年的中医来说,治疗瘟疫早有实践,这方面有优势。”2020年1月25日,年初一,徐经世根据学生张国梁在抗疫一线的接诊资料,结合气候特点以及安徽的地理环境,开出了一剂茶饮药方,免费发放,在涡阳有4000余人使用了该茶饮药方。
2月中旬,在定点医院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感染病院,一位患者由轻症转为重症。徐经世接到一个电话:“徐老,您能否去一下一线?”“当然能!”2月18日上午,他不顾高龄,来到该院ICU病房,参与会诊。
“中医讲究缓治其本,急治其标。”徐经世介绍,这名患者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需标本兼治、扶正祛邪。他开出了药方,11样药,三天服下三副药,患者重症转轻症,后五天五副药,患者核酸检测为阴性,很快康复出院。
中医老兵,把一线临床当阵地
作为专家组成员,徐经世参与指导了《安徽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院治疗专家共识》。在新冠肺炎的治疗中,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我省确诊病例中中医药参与救治比例超90%,最高时达到99.8%,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的治疗方案效果明显。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徐老一直关注形势发展,他建议重症患者“一人一方”辨证论治,轻症患者可“一方统筹”。今年5月份,合肥市、六安市再次发现确诊病例,5月30日,他办好了住院手续准备住院检查,这一天他再次接到电话,六安的7名无症状感染者无法出院。88岁的老人没有推辞,立即赶赴六安:“我是一名中医老兵,一线临床就是我的阵地。”
其时徐老正在关注无症状感染者,他仔细辨证7名患者症状,“7名患者中,最大的37岁,最小的17岁,都没有基础疾病。”经过望闻问切,徐老辨证施治,认为7名患者无需“一人一方”,可以“一方统筹”,重点清化痰浊,开郁辟秽。“我提醒他们,重点关注7人的心理,因为无症状,对他们来说其实是一种煎熬。”
名士风骨,潜心培养中医人才
行医60载,徐老客观看待中医与西医,“遇到肿瘤,该手术手术,该化疗化疗,西医有优势。但术后中医疗效会更好。”十多年前,一位患者因食道癌手术后没钱化疗,徐经世嘱其每天用10-15克灵芝煮水喝下。“普通灵芝不贵”,徐经世表示,“十五年过去了,这位患者康复如常,看不出有癌症病史。”
徐经世关注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2014年,徐经世牵头举办了我省首届“国医沙龙”,沙龙每年举办一期,为培养造就安徽省高层次中医药临床技术人才提供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仅仅做报告不行,应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交流。”徐老适时调整沙龙举办方式,带着队伍去六安、亳州,就患者实际病症,现场引导、提出解决方案。
“中医的传承,是一种广义上的传承,在高等教育之外,要有师承教育,需学术广博、知识广博,勤学而交流。”他摒弃门户之见,将自己数十年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为鼓励后生勤奋好学,他奔走联系堂兄、美籍华人徐经方,先后在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大学,设立“忠恕奖学金”“育才奖学金”,激励中医学子努力学习中医。此外,他还将家中珍藏的数部古籍捐赠给安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陈小飞 周颖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汪漪/文 王士龙/摄
来源:安徽商报2021年8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