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版|医院版|英文版|返回引导页
 
媒体关注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关注

冬病夏治穴位敷贴治风湿

来自:   发布时间:2021-06-08

   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特色疗法,对那些冬季好发及受寒易发,辨证属阳气亏虚,阴寒偏盛的体质,在三伏天或夏至到秋分的阶段,运用中医特色的治疗手段进行施治,融药疗与理化刺激于一体,多位点调节身体机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以达到扶正固本,提高体质,防治疾病的目的。

   冬病夏治的理论源于《黄帝内经》“天人相应”、“春夏养阳”的中医养生防病的指导思想。人体活动处于长期与自然相应而形成的阳气变化节律的调控中,故阳虚者,尽管四季均不足但因受夏季自然界阳气旺盛的影响,人体阳气处于年节律的峰值,虚阳有欲动而趋于好转之势,体内凝寒之气也因此有易除可能,乘其势而治之,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冬病夏治一方面借助夏季阳气生发,人体阳气有随之旺盛之趋势,体内凝寒之气易解的状态,对阳虚者用补虚助阳药或阴寒内盛者用温里祛寒药,以达到扶阳祛寒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以为秋冬储备阳气,到了冬季阳气充足,阴精敛藏而不外泻,从而达到调整阴阳,提高抗病能力的目的。冬病夏治使用最多的是背腧穴的穴位敷贴法,《黄帝内经》记载“桂心炙酒以熨寒痹,白酒和桂以涂风中血脉”,即开始使用膏药外敷。

   现代研究发现盛夏季节,人体皮肤血液循环旺盛,汗腺及毛细血管普遍开放,药物吸收快,皮肤给药除了局部作用显著外,还可透过皮肤进入全身血液循环。角质层的含水量与环境相对湿度有密切的关系,药物敷贴,使局部形成一种汗液难以蒸发扩散的密闭状态,使角质层的含水量从5%-10%增至50%,角质层经水合作用后,可膨胀成多孔状态,易于药物穿透,且一般药物如能通过表皮,都易于被真皮吸收。在选择用药部位时,主要根据患者体质确定穴位,已发现穴位与脏腑的相关已达到相对特异的程度。穴位是经络之气交会输注的部位,三伏天人体腠理开泻,此时进行中药穴位敷贴有利于气血流通,并促使药物随穴位入经络归脏腑,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调节在体内生物效价明显上升,达到“春夏养阳,温阳祛寒”以调整机体功能而防治疾病。

   夏季穴位敷贴治疗风湿病疗效显著。《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景岳全书》:“痹者闭也,以气血之邪所闭。”“不通而通也。”身体虚弱,阳气不足,腠理不密,是发病的内在因素,外邪乘虚侵袭,痹阻经略、肌肉、关节是外因,内外因相合而致病。利用三伏天天气炎热,在局部腧穴上敷以辛温发散之药,以达祛除寒邪,宣通经络,补益人体正气之功效。长期临床观察,发现对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产后风湿病、纤维肌痛综合征等多种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有良效。常用穴位有肝脾肾腧穴等。常用伏帖用药有:透骨草、伸筋草、桂枝、威灵仙、细辛、制川乌、红花等。穴位敷贴成人每次贴6-8小时,敷贴后避免剧烈活动,当天忌生冷饮食,少出入空调房。建议夏至(2021-06-21)之前至安徽省中医院风湿一科门诊(303、305诊室)预约,预约咨询电话:0551-62850053,18356044682

   2021年风湿一科冬病夏治的治疗时间:

第一次治疗:6月21日(夏至)

第二次治疗: 7月11日(初伏)

第三次治疗:7月21日(中伏)

第四次治疗:7月31日(闰中伏)

第五次治疗:8月10日(末伏)

(汪元、王桂珍)

转自合肥论坛6